三、温阳解表法治愈少阴兼表证一例 贾某,男,30岁。 初诊∶1983年1月5日。 主诉及病史∶身体素虚,寒冬之际,偶受风寒,以致无汗,恶寒较重,发热较轻,疲乏无力,嗜睡,口渴喜热饮,尿清长。 诊查∶脉象不浮反沉细。 辨证∶此为少阴证表邪未去故也。 治法∶拟以温经助阳,散寒解表之法。 处方∶麻黄15g炙附子10g细辛5g甘草7.5g水煎分3次服。 二诊;1月6日。诸症悉减,精神亦佳,又服原方药1剂而愈。 【按语】本病颇合《伤寒论》之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用麻黄发汗,附子、细辛温经回阳,甘草和中,使内外阴阳平衡而病除矣。 四、白通汤加减治愈阴盛格阳一例 洪某,男,36岁。 初诊∶1984年6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房劳后两三天自觉身体不适,后又突发寒热,鼻塞流涕,面赤稍晦,头疼身痛无汗腰痛。先经西医诊治不见好转,后经某中医投数剂辛温发散之品,汗出太多,以致四肢厥冷,烦躁不宁。家属找我会诊。 诊查∶诊其脉微欲绝,大汗出,烦躁不宁。 辨证∶久之恐其汗出亡阳,有下厥上竭之虞。 治法∶再三思索,应急投敛阴通阳之剂,兼以驱邪外出之法。拟白通汤加白芍、茯苓、党参、桂枝等治之。 处方;炙附子15g干姜20g葱白3茎胆汁1匙童便2盅炙甘草20g桂枝10g白芍20g党参30g茯苓15g 1剂,先煎群药过滤,再兑猪胆汁、童便等,再煎一两沸,分2次服。 二诊∶6月23日。病情稍有好转,出汗少,厥逆轻,烦躁稍减,精神亦安,脉沉细稍数。拟用上方续服药2剂,以观究竟。 三诊;6月25日。病情大见起色,一切症状消失。改用六君子汤,连服多剂而收全功。 【按语】此病初起误汗,以致太阳表邪未解,表气先虚,少阴亦虚。此系太少表里为病,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遂出现以上各种危象。用白通汤以通阳,佐以胆汁、童便,以阴引阳,加白芍、茯苓以敛阴合阳,党参助气固脱,桂枝调和荣卫,炙甘草和中。服药后诸症悉平,复以六君调理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