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养肝补中法治愈眩晕二例 例一刘某,女,24岁。 初诊∶1976年4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病眩晕始于4年前,尤其下蹲直立时为甚,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病发时自觉天地旋转,耳鸣,不能视物,甚则恶心、呕吐。曾在某医院诊为耳源性眩晕,经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诊查∶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经期提前,经前乳房胀痛,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脉弦细,两关弦大;舌质正常,无苔,边有齿印。 辨证∶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兼中气不足。 治法∶滋肝阴,熄肝风,助中气。 处方∶生白芍9g当归9g生地9g黄芪20g党参15g龟版12g炒白术9g陈皮6g柴胡6g天麻6g钩藤12g甘草3g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日1剂。 二诊∶4月19日。服上方3剂,眩晕减半,恶心呕吐已止,惟食纳欠佳。脉之两关弦大已退,舌如前。再拟上方加砂仁6g,3剂而愈。1年后因感冒来诊,诉眩晕已止,此次感冒亦无头晕之感。 例二赵某,女,48岁。 初诊∶1978年9月2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反复发作五六年之久,发作时见周围景物旋动,自身亦觉旋转,须闭目静卧,不能行动。伴耳鸣、恶心、呕吐。每次发作历时二三日不等,须用高渗糖等治疗方止。 诊查∶患者由两人扶持来诊。头目眩晕,不敢睁眼视物,头胀痛,指麻,纳呆,恶心、呕吐,大便不实。舌质略淡,苔白滑,脉沉弦无力。经闭已2年。 辨证∶肝阴不足,虚阳化风。 治法∶滋阴息风,佐以补中。 处方∶生白芍9g当归9g生地黄9g黄芪20g陈皮6g炒白术9g柴胡6g钩藤12g天麻6g龟版12g(炙)甘草3g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早晚各服1次,日1剂。 二诊∶9月7日。自诉头晕减半,仍有恶心,大便不实,舌苔如前,脉较前有力。原方加砂仁6g,4剂。 三诊∶9月12日。诸症消除,惟大便不实。拟香砂六君子汤加炒山药,病愈。 【按语】眩晕一证,病因复杂,外感内伤皆可引发。《黄帝内经》以风、虚立论,分为风眩与虚眩两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是。张仲景责之于痰饮,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朱丹溪则宗刘河间之说,认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然而,证之于临床,以眩晕为主症者,多由于肝阴不足、阴不敛阳、阳亢风动所致。 上述二例,病程日久,时发时止,皆以眩晕为其主证,且以不欲睁眼为特征。据临床观察,凡阴虚者多不欲睁眼;阳盛者不敢闭眼。故二例均为肝阴亏虚、浮阳上越化风而致。治疗以滋阴潜阳熄风为主,如龟版、白芍、当归、生地黄;兼补中气,一则防止因肝虚而致木不疏土二则使中焦枢机恢复升清降浊之职。如此则肝阳充,浮阳不起,中州健,升降自如,病可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