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爱人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八、温胃纳气治愈反胃呃逆一例

曹某,男,43岁。

初诊98日。

主诉及病史;胃病2年,初则嗳气不舒,继以食后呕吐,频发不已。今秋以来凡过饥过饱,多作呃逆,呃逆甚则吐亦甚,无论食物、涎液总以一吐为快。

诊查∶脉弦。

辨证∶病久中气虚馁,以致火土不生,胃阳不振,无以熟腐水谷,成为胃反。弦为肝脉,乃肝气独胜,阳明失中和之气所致。

治法∶胃气以下行为顺,立方用《金匮》大半夏汤加干姜以温养中土,缓其逆上之势。处方∶人参6g姜半夏9g淡干姜3g白蜜1匙冲调

二诊916日。服前方5剂颇合病机,停药3天,呕呃反胃又发。但本证呃逆尤重于呕吐,不呕则不吐,呃不止则吐亦不止。是则欲止其吐必先止其呃。胃反日久,虚寒为多。前方加局方黑锡丹9g,以温纳下焦逆上之气。

三诊924日。呃逆已减大半,足见本证火土两虚无疑。肛门有坠胀之感,亦中虚下陷而然,再宗理中合归脾以养脾胃中土之气。

处方∶潞党参18g炒白术12g淡干姜3g绵黄芪12g甜官桂6g炙甘草3g橘白8g当归身12g茯苓12g大枣5枚远志肉6g沉香屑3g

四诊108日。呃逆已止,呕吐反胃亦止,脉弦意已转缓和,肝脉已平,胃气来复,惟饮汤水尚感不适,足见胃阳尚未坚定。再以前方制成膏剂缓调。

【按语】呃逆、呕吐都有热证、寒证的区别。本例脉舌症状均无热象,且久病不愈,辨证当属虚寒。《诸病源候论》云;"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曰胃反"。本例胃反,胃阳虚、胃气逆,所以用大半夏汤加干姜温胃降逆;呃逆为胃虚气不摄纳,所以用黑锡丹温导纳下。此案方药简要,取得了药专效宏的效果。

九、清肝和胃法治愈胃痛呕血一例

童某,男。

初诊125日。

主诉及病史∶常患胃痛嗳气,泛吐酸水。近2日来心院疼痛又作,有灼热感。嗳气、痞胀,时有泛恶。昨日突然呕血盈盂,色如咖啡,其气酸臭;大便溏薄,色黑如酱,日2次。

诊查∶舌苔黄垢,脉弦数。

辨证∶平素肝胃不和,瘀热不宣。近则肝火冲逆,犯胃损络,而致呕血便血,是为胃溃疡出血。

治法∶清泄肝胃,降逆止血。拟左金合泻心汤加减。

处方∶上川黄连2g淡吴茱萸0.3g制川军9g沉香曲12g川楝子9g地榆炭24g蒲黄炭12g代赭石30g侧柏叶24g

二诊127日。胃溃疡心脘疼痛,阳明瘀热上犯而为呕血。进前方呕血已止,冲逆渐平,院痛已缓。刻诊右脉濡涩,左脉尚弦,舌苔黄垢转薄。肝郁气滞,瘀热未净,前方再参疏和。

处方∶川黄连 2g 淡吴茱萸0.3g 炒白芍12g 黑山栀10g 川楝子 9g 延胡索12g 地榆炭24g 乌贼骨6g 沉香曲 12g 广陈皮 6g 佛手片9g 代赭石30g

三诊21 日。呕血进剂而愈,然胃脱右侧痛而且胀,时作时止,痛时拘挛喜按;脉转濡软,舌苔化薄,后半光剥无苔。呕血之后,津气大耗,断无香燥劫阴之理。当予养肝血、滋胃阴,以缓急迫之苦。少佐补中,以御肝木。

处方∶麦门冬 12g 原金斛 12g 甘杞子 12g 当归身 9g 白芍药 15g 炙甘草 3g 潞党参12g 瓦楞子10g 川楝子9g 佛手片9g

服上方药5 剂后胃痛缓解,饮食知味,继以养胃和中调理而安。

【按语】本例胃溃疡出血为主症,因其脉弦数,舌苔黄垢,病由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犯胃损络所致,故用左金丸合泻心汤,以黄连清胃泻火,大黄泻热祛瘀,反佐吴茱萸疏肝降逆,三味配伍,共奏清泄肝胃、通降瘀热之功,为本案之主药。同时用沉香曲、川楝子行气散郁;蒲黄炭,地榆炭化瘀止血;代赭石平肝降胃,且有止血功能。2剂而出血止,脘痛减,肝胃冲递之火渐平,瘀热渐清,改从疏肝和胃为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