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爱人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泻肺柔肝法治愈久咳咯血一例

余某,男。初诊45日。

主诉及病史∶元月以来,咳嗽咽痒,胸胁隐痛,延及肩背;继则痰中带血,或满口咯血。经西药注射血仍未止,咳痰黄白而黏。

诊查∶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外感风热燥邪,肺失清肃,肝木横逆,以致损伤肺络,久咳咯血不止。

治法∶甘润微辛,柔肝清肺。

处方∶冬桑叶12g象贝母9g浮石9g南沙参12g甜杏仁9g冬瓜子15g黛蛤散30g(包)天花粉9g

二诊411日。满口咯血已止,咳嗽亦减,痰中尚见血丝,脉舌如前。风燥之邪未净,肺阴已伤,再从清泄肝肺,柔以制刚立法。

处方∶桑叶9g丹皮9g甜白杏仁各9g南沙参12g天花粉9g白芍药12g玄参9g连翘12g黛蛤散30g(包)

三诊413日。痰中血丝已止,咳嗽已减,咯痰不爽,胸胁尚觉隐痛,舌苔薄腻,脉弦。前方加枇杷叶9g,功劳叶9g

【按语】本例迁延三个月之久,虽经中西药止血,非但未见疗效,反致满口咯血。而本案未用任何止血药物,竟取得较快的止血效果,所谓"见血不治血",是有其一定道理的。患者虽病程较长,但咽痒咳嗽,痰出黄白而黏,舌苔黄白而薄,显见肺经风燥郁热蕴留未清;而胸胁疼痛,脉情细弦,则又肝经气火伤络,内外相合致病,故从微辛甘润、清肺平肝着手,用桑杏汤合黛蛤散加减获效。二诊在前方基础上加白芍、丹皮柔肝清肝,2剂而痰血亦净。宋老认为治咯血、咳血,首先要辨清有无外邪,其次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如肝火横逆,心火亢盛、肾阳不足、胃腑积热等等,与血证至关重要。此例用药轻清灵验,非死守止血可比。

七、降火宁神治愈咯血证一例

诸某,男。

初诊824日。

主诉及病史3日来连续大口咯血,气促咳逆,面赤升火,额汗淋漓,神情烦乱,大便3日未解。

诊查∶舌尖红苔黄腻。脉浮而数,寸部上溢鱼际。

辨证∶肝肺气火升逆,络损血溢,而心神不宁;额多汗淋漓,恐有阳越阴脱之势。

治法∶欲止其血,当先降其火;欲降其火,当先安其神,故止血、降火、宁神,三者均不可失。

处方∶犀角粉(现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之)1g、参三七粉3g,分3次用鲜生地露90g送服。黄芩9g山栀子9g川贝母9g甜杏仁9g蚕豆花15g墨旱莲12g白芍9g灵磁石30g龙贝齿各30g茯神15g

二诊825日。上方服1剂后,夜寐已安稳,神即安定,气火亦稍平静,咯血停止。但一至午后黄昏,仍感面赤烘热。脉浮稍静,数促稍缓,舌苔黄腻,胸闷,咳痰不爽。

处方∶参三七粉5g川贝母9g浙贝母9g橘络6g白芍药6g仙鹤草15g蚕豆花9g茯神15g磁石30g(先煎)玄精石18g(先煎)

三诊826日。肝肺逆上之火,烦扰不安之神渐趋平静。日来仅咯血一口,色紫暗,是属留瘀未净。五心灼热、五志烦郁均见减轻,矢气转而大便未通,面赤稍退而油垢不清。再参通降瘀滞。

前方去玄精石,加桃仁9g、制川军9g、安神定志丸12g(包煎)。

四诊827日。咯血已止,夜寐得安,今晨大便已通,颧赤面垢亦退去八九,两脉渐见缓和,古苔黄垢浊腻未化,口腻觉甜,咳痰不爽。大势虽平,而中上二焦痰热未净,拟再芳淡苦辛,宣化痰浊。

处方∶南沙参12g象贝母12g橘白络各4.5g佛手片5g桑白皮12g黄芩9g甜白杏仁9g茯神12g冬瓜子20g安神定志丸12g(包煎)

上方续服3剂而愈。

【按语】血随气行,气随火逆。宋老认为诊治血证时,密切观察气火的盛衰十分重要。本案在治疗上提出"欲止其血,当先降其火,欲降其火,当先安其神"。因火降则气顺,血就不致妄行外溢。""之与"",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气火亢旺,可致神志不安;神不安宁,又可进一步导致气火升逆。因此,本案在凉血止血、泻火平肝的同时,加用磁石、龙贝齿、茯神之类镇心安神,一剂而心神得安、气火稍平,咯血即止。三诊时矢气转,阳明实热有下趋之势,正可因势利导。咯出紫暗血块,说明血止留瘀,因而加用桃仁、制军,使瘀热下行。方药变更不多,却能切中病情,疗效明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