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士镛医案(五)

 一个大树 2021-12-21

九、温中固摄法治愈久痢一例

左某,男,40岁。

初诊196068日。

主诉及病史∶痢下白冻年余。

诊查∶下痢一年余,肛门时有浓鼻涕状之白冻物流出,终日用布带骑跨于肛门。行走时白冻物更多,安卧则无,神疲乏力,小腹、肛门有胀滞不适。脉象迟缓而弱,舌质淡白无华。

辨证∶脾肾阳衰,关门不固,湿滞、未清。

治法∶益气升提,温肾健脾佐以化湿。

处方∶老台须6g另煎服炒於术5g茯苓10g炙甘草3g炮姜3g炒怀山药10g大白芍6g煨益智5g补骨脂5g3

二诊∶药后症状徒减,肛门已无黏冻物流出,仍有气滞不适之感,行走时证情稍重。原方增损。

处方∶老台须6g(煎服)炒於术5g茯苓10g炙甘草3g淡干姜1.5g怀山药10g扁豆衣10g煨益智5g炙升麻3g赤石脂6g生熟谷芽12g3

三诊∶证情好转,因限于经济条件,嘱其用西潞党参12g、炙黄芪10g、炒於术10g、黑枣7枚煎汤代茶。

一月后,路遇患者,询及病况,患者云"痢已止,徒步四五里路亦无白黏之物流出,谕年之苦,短期得释"

【按语】本案患者因经济困难,初起未得痊愈彻底即停药,以后虽间断用药,然终难奏效。刻已成脾肾阳衰。气虚下陷、固涩无权、湿陷大肠之重证,惟准拟温水补命火、益气固脱为法。采用理中汤、四神丸温补下元,补火生土,取仲景桃花汤意收涩固脱,服药6剂而取效。然此等久痢更须巩固治疗,故采用参、芪、术、枣煎汤代茶,实为良策。

十、先清后温法治愈痢疾夜重一例

周某,男,62岁。

初诊196491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里急后重,解红白冻两天。

诊查∶体温38.2℃,腹痛,气滞肛门,里急后重;痢下红冻物及血水,昼夜达三十余次;口干不多饮,溲黄短少;脉象弦数,舌红苔花剥微黄;精神萎顿,纳食不思。

辨证∶体质素虚,湿热蕴于营分,交蒸肠胃。

治法∶清热凉营,理气健脾。

处方∶北秦皮10g炒川黄连2g炒黄柏6g黑山栀12g银花炭10g广木香3g台乌药6g炒於术5g茯苓10g通草3g1

二诊∶药后便次减少,里急后重稍缓,上午8点至午后6点痢疾未作,然夜间仍作。原方有效,不必更张。原方去黑山栀,加丹皮炭6g1剂。

三诊∶白天起依然痢疾未作,夜间起又下痢四五次。盖患者2次胃出血之后,元气大亏,中阳不振,日间阳盛,在阳衰之体可藉天之阳气以辅助之,夜间阴气方盛,阳不胜阴,痢又作矣!改投补气助阳、温运中焦之剂,似乎与前方大苦大寒之意相反,但证情不同,不可拘守成法,仿理中汤加减。

处方∶制附片1.2g炮姜炭3g西党参10g炙甘草3g炒白术5g炒山药10g茯苓10g砂仁1.2g(打后下)橘白5g通草3g香莲丸3g(包)1

此方服后音讯杳无,疑团莫释,四五天后病人复诊,云前方服后,下痢全止,因畏服汤药而未即刻复诊,最后以健脾和胃丸剂善后。

【按语】本案患者年过六旬,肝肾不足,加之两次上消化道出血,阴血亦亏,阳虚之体复感湿热之邪,内侵营血,交阻肠胃,故病初表现为腹痛、痢下红冻血水、发热、瘦黄等实热证,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苦寒燥湿,1剂而取效。然病家高年阳衰之禀,由热证转为寒证,出现痢下昼轻夜重、日停夜作之证。诚如喻嘉言所谓"各经皆解于所主之时。而少阴病独解于阳生之时,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正所谓阴得阳则解也"。该病人阳虚寒盛是本,湿热交蒸是标,故当随机应变,迅速改用理中汤温中祛寒,使虚寒之证得阳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