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头翁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普朗克1 2021-11-06


浏览:381次作者:天鱼 发布时间:2019-08-18 21:59:30

养生之家导读:白头翁汤证主症:大便脓血,脓少血多,小腹急迫,里急后重。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白头翁汤证病机、汤证脉症、汤证诊断要点。

白头翁汤证

【渊源】

【湖派】热

《伤寒论》。

【病机】

热毒下迫,秽浊壅滞。

【汤证脉症】

主症:大便脓血,脓少血多,小腹急迫,里急后重。副症: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舌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主症中任何一项加副症及典型舌脉。

3.病势较急,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见。

【禁忌】

1.下利而大便纯脓无血,兼见虚寒征象者禁用。2.虽属湿热痢,但大便脓多血少,湿重于热者慎用。

【汤证辨疑】

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见于《伤寒论》。本证与白头翁汤证均属热利。但前者是表证误下,邪反内入,热迫大肠而下利,其特点是下利与表证同在;后者则为热毒下迫大肠,气滞湿聚,症见下利脓血,血多脓少,里急后重,而无表证。

2.黄芩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白头翁汤证皆有下利,腹痛,肛门灼热。但前者腹痛多在脐周,常兼呕吐、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后者腹痛多在少腹,以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

3.桃花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白头翁汤证皆有腹痛,下利,便脓血。但前者以虚寒为本,下利,滑脱不禁,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灰黑,脉沉细;后者则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一为虚寒,一为实热,不难鉴别。

4.乌梅丸证:见于《伤寒论》。本方证与白头翁汤证皆可见下利。但乌梅丸证为寒热错杂之证,病势缓慢;而白头翁汤证则为急性热利。二者脉证迥然,不难鉴别。5.芍药汤证:见于《保命集》。本汤证与白头翁汤证均可见下利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等表现。但白头翁汤证属热毒下迫,热毒深陷于血分,下痢赤白,以赤为主,口渴脉数等热象明显;芍药汤证则为湿热壅滞肠中,气血不调,下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较著,热象虽有,但不如前者显著。二方证相同中还自相异,应注意鉴别。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热毒壅结大肠,腹痛里急,大便脓血之热毒赤痢。细菌性痢疾,原虫性痢疾偏于热毒较盛者,皆可应用。

2.如痢疾初起,恶寒发热,表邪未解者,可加葛根、荆芥、银花、连翘以解表清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加木香、枳壳、槟榔、白芍以理气止痛;赤痢多者,可加赤芍、地榆、丹皮以凉血活血;夹有食滞者,可加焦山楂、焦六曲以消食化滞。

3.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之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4.痢疾热势已退,恶心呕吐,饮食不进,神疲,舌

千绛之“噤口痢”,可以本方去黄柏,加太子参、石斛、莲子肉、石菖蒲等以扶养胃阴,化湿降浊。

5.本方近世已被用作治疗细菌性痢疾首选方。据骆龙江氏等15个资料报道,用本方的煎剂、片剂、糖浆口服或灌肠,共治疗菌痢973例,治愈率80%~100%。本方治疗菌痢,症状、体征消失快,大多在1日内退热,3日内腹泻停止。

6.有报道以本方内服或灌肠治疗阿米巴痢疾、肠炎等,疗效满意,肠炎症状在治疗后48小时消失,阿米巴痢疾在治疗后4~7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汤方组成】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水煎,二次分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