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下痢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1。湿热痢证  产褥期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冻,粘稠秽臭,肛门灼热伴见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方药 芍药汤

2.疫毒痢汪  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特甚,痢下脓血相兼,伴高热烦躁,甚或昏厥,舌红苔黄厚,脉数。方药 白头翁汤。

3.寒湿痢证 产褥期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脘腹痞闷,身困头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方药 不换金正气散。

4.噤口痢证 产妇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而不能食,并伴见恶心呕吐,脘腹痞闷,精神倦怠,苔黄腻,脉濡数.方药 开噤散。

5。虚寒痢怔 产后痢下清冷稀薄或白冻,神疲纳少,四肢不温,甚至下痢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弱.方药 (1)桂附理中汤。

6.阴虚痢证 产后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腹痛绵绵,虚坐努责,心烦口渴,或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方药 驻车丸。

7.休息痢证  因痢治未彻底、时痢时止,长期不愈为特点。常见纳少神疲,怯冷嗜卧,时有里急腹痛,大便夹有粘涎或赤白冻,舌淡苔腻,脉濡无力.方药 连理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产妇产褥期内,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者,称“产后下痢”.
  痢疾一名首见于宋.《严氏济生方》,在此之前《内经》谓“肠游”,《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合称“下利”,晋。《肘后备急方》简称为“痢”,唐.《千金要方>>则称为“滞下”。所谓里急一一谓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之意,后重一一肛门坠胀,便而不爽之意.二者常同时出现,故合称“里急后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曰:“里急者,腹痛积滞也。后重者,下坠气滞也。”
  本病具有较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它既可呈散发性,又可呈流行性,流行期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确诊必须申报疫情。因它具有季节性和传染性,故有时疫痢之称.《丹溪心法>)云:“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传染相似。”清.周学霆《三指禅》曰:“风之所过,行于一家则病一家,行于一境则病一境……气之所触,染于一人则病一人,染于一方则病一方。”可见其传染性之强烈,当引起足够重视。
  早在《内经》即对痢疾的病因、症状、预防等方面有了原则性论述,并在《素问》、《灵枢》诸篇中反复讨论,重点强调感受外邪与饮食不节(洁)两大因素。汉.《金匮要略》虽以“下利”统称痢疾与泄泻,但所载方药体现了治疗痢疾的规矩法度,如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桃花汤、理中汤等等,特别是对休息痢的记载:“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对后世影响尤大,为认识和治疗痢疾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在《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中明确地指出:“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至今常用.晋.《肘后方》称“下痢”,并与泄泻作出鉴别,其中“下痢不能食”为后世创“噤口痢”一名提供了依据;隋.巢元方专列《痢疾诸病论》,主论四十,分为三大类,一论痢疾分类,二论痢疾的兼证与变证,三论痢后诸证,如谷道肿痛、生疮等,丰富了痢疾的病因学和症状学,为后世认识广开思路;唐。《千金要方》称为“滞下”,载方102首,治疗非常注意饮食调理,指出“凡患痢疾,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干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宋.《济生方》首创“痢疾”之名,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治疗批判专事收涩、补敛的治疗方法,并补创消积导滞的治疗原则,直至今天亦有指导意义;《仁斋直指方》详解里急后重:“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出,日夜百余度,不论色的赤白,脉之大小,皆通利之,是以无积不成痢也。”这种观点与“消积导滞”、“通因通用”的论点是分不开的l金元时期,刘河间《河间六书》创“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经验,至今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元。《丹溪心法》提出“痢赤属血,白属气”纠正前人所谓“赤痢属热,白痢属寒”不当说法。在指出其传染性的同时,认为病因“皆湿热为本”。治疗上提出“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须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提.”其次提出“噤口痢”一证,并阐述其病机与治法,影响甚深,明.《景岳全书》对病位提出新论点:“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认为发病与脾肾有关;《症因脉治》认为病因除内伤、外感外,还与七情有关,提出“七情痢”,实质上可能属诱发因素;《医门法律》在治疗法则上提出“逆流挽舟”法,谓“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剂愈矣……虽百日之远,仍然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者可治,危者可安,经治千人,成效历历可记。”目前亦为重要法则之一。清.《证治汇补》提出病因有因瘀致痢”,治当祛瘀(前人则谓因痢致瘀),其祛瘀之法是可取的;《医学实在易》提出“奇恒痢”一证,异在下痢不重而神昏谵语或先昏迷后下痢,有异于他证。与西医学称的中毒型痢疾相似.
  (主要病机)
  痢疾的主要病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日感受外邪,外邪之中又分湿热、疫毒和寒湿。湿热之邪蕴结肠腑,损伤肠络,遂成痢疾。《沈氏尊生书》曰:“诸痢,暑湿病也,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至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夏秋季节,天之暑气下迫,地之湿气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秽浊之邪而致病,疫毒伤人,秽浊相染,蕴结肠胃,病势急骤,病情凶险.《丹溪心法》云:“时疫作痢,……皆因湿热为本.”寒湿伤人多与体质有关,阳虚之体易感寒湿,或湿从寒化,寒湿伤于肠胃,大肠气机受阻,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以致痢疾。《症因脉治》云。“寒湿痢之因……内气不足,乘虚感人……内传肠胃则水谷不化、气血与糟粕互相蒸酿,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景岳全书》云:“以胃弱阳虚,而因寒伤脏者,此辈极多。”二日饮食所伤,可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啖食不洁之物,遂致湿热蕴蒸阻于肠间l或因过食生冷瓜果,中阳被遏,寒湿滞肠而病痢疾。《医碥》曰:“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积于肠胃.”外感与内伤,虽可单独致痢,但往往相互影响,交感为患,或先经感外邪继而内伤饮食。或先饮食伤中又复感外邪,故相兼为患为多见。如《医宗金鉴》曰:“然痢之为病……皆因外受风暑湿蒸之气,内伤生冷饮食过度而生也。”
  痢疾主要病机为邪滞肠腑,与气血相搏结,传导失司,通降失利,气血凝滞,肠膜血络受损而痢下赤白脓血,气机阻滞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
  痢疾,证有寒热虚实,病情演变多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多成暴痢,属实证、热证;痢疾迁延,日久不愈,已属久痢,多呈虚中挟实;若因失治、误治,或过早收涩,病虽减轻,但邪不尽去,日久正虚邪恋,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赤白痢下时下时止,病根缠绵,成为休息痢;湿热疫毒之邪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出现痢而不能食,遂成噤口痢;寒湿伤阳,或病久损及脾肾,证见痢下稀薄,四肢不温,甚至滑脱不禁,则为虚寒痢;若因热重于湿,邪热伤阴,或病久损阴耗液,遂成阴虚痢.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出现腹痛、腹泻(日十余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或粘涎粘冻,常伴左下腹压痛。
  (2)大便镜验:可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粪便或肛试子培养生长志贺菌.
  2.鉴别诊断 痢疾与泄泻均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病位皆在肠道,病因亦有相同之处,而病机与体征则不相同,必须加以鉴别.泄泻:以便次增多为主,且大便溏薄或呈 水样便;泻下爽利,或见谷物不化,甚或滑脱不禁,洞泻不止,可伴见肠鸣腹痛,但无脓血粘冻及后重之证,大便镜检亦可鉴别。(参见“产后泄泻”)
  (因、证、辨、治)
  痢疾的主要病因有外感湿热,疫毒,寒湿及内伤馊腐、不洁之物为主;病机主要为邪气壅滞肠道、通降失职,气血凝滞,肠膜血络受损而致。
  辨证主要依据痢下物的形状、色、质和伴随的腹部和肛门体征,结合病史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判定疾病的寒、热、虚、实与病势的进退。《景岳全书》云:“凡治痢疾、最当家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实为至理名言。
  痢疾治疗原则,依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而确立相应的治法:①热证实证:主以清热化湿解毒,兼以调气行滞,忌用收涩止痢之品,以免闭门留寇;②寒证虚证:主以温中补虚,调理脾胃,佐以收涩固脱;③痢兼表证:当解表与调理并用;④虚实挟杂证:宜攻补兼施,补虚泻实;⑤噤口痢:清热解毒、和胃降逆。各型证治当中,注意配合调气和血之法,即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意。同时,时时顾护胃气,若伤损胃气不但投药罔效,而且可能转变为噤口痢,从而
加重病情。
  1。湿热痢证    
  病因病机 产后体虚,感受湿热之邪,壅结肠腑,损伤肠络。
  主要证候 产褥期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冻,粘稠秽臭,肛门灼热伴见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依据 产后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黄少;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连、黄芩、芍药、当归、大黄、肉桂、槟榔、甘草、木香)加银花、马齿苋、白头翁。
  湿重于热,见下痢白多赤少,苔白腻去当归、大黄、黄芩,加苍术、厚朴、茯苓、陈皮燥湿运脾;热重于湿,证见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饮者去肉桂,加白头翁、秦艽、黄柏直清里热;若痢下鲜红者再加地榆、苦参、丹皮、炒侧柏叶凉血止痢;兼外感,伴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脉浮者,治宜解表和中,即喻嘉言“逆流换舟”之法,体壮者方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炒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川芎、茯苓、桔梗、甘草)。体质较差者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前方加入参、生姜);表邪未尽里热已盛,伴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解肌清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加木香、槟榔;热积壅滞,证见腹痛拒按,痢下涩滞,时时登厕所下极少,舌苔老黄垢腻,治宜通因通用,选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草)加莱菔子,槟榔破积通腑,行气导滞;热毒内炽肠膜腐烂,见腹痛如刀割,所下之物腐臭逼人,治宜清热解毒、化腐生肌,方选解毒生化丹(《医学衷中参西录》银花、白芍、三七、鸦胆
子、甘草)。
  2.疫毒痢汪
  病因病机 妇人分娩于夏秋季节,人在天暑与地热之中,“百脉空虚”之体,易感秽浊疫毒之邪,或食馊腐之物,疫毒秽浊之邪蕴结胃肠,侵害肠膜.
  主要证候 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特甚,痢下脓血相兼,伴高热烦躁,甚或昏厥,舌红苔黄厚,脉数。
  辨证依据 夏秋季节,起病突然,病势凶猛,腹痛,里急后重特重,痢下脓血,壮热烦躁;舌红苔黄厚,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行滞。
  方药 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加阿胶、银花、地榆、丹皮、赤芍、黄芩、马齿苋。
  若疫毒壅塞肠间,腹痛拒按,里急后重而伴大便涩滞,秽臭难闻,急投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荡涤秽浊积滞,以防邪毒攻心、或内陷营血等危证的发生;热盛动风,见惊厥,抽搐,下痢鲜红者,急服紫雪丹,或至宝丹清热熄风;热毒内闭,见高热无汗,神昏肢厥或抽搐者,可配合刮痧(肘窝、膝窝、脊柱两侧及胸胁等处)或中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等)浓煎保留灌肠;邪盛正虚,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汗出气喘、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证,急服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附子),回阳救逆或急灸百会、神阙、关元等穴,回阳固脱.并宜中西医综合治疗.
  3.寒湿痢证
  病因病机 素禀阳虚之体,分娩后体质更虚,感受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凝滞肠胃,阻碍气机,气滞血壅而发痢疾。
  主要证候 产褥期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脘腹痞闷,身困头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依据 素体阳虚感受寒湿史;痢下赤白粘冻,或纯为白冻,脘腹痞闷,头身重痛;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 燥湿温中,散寒导滞.
  方药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藿香、生姜、大枣、甘草)加炮姜,神曲。
  湿盛而挟食积,腹痛胀满,嗳腐,里急后重较甚,痢下有不化之物,苔厚而垢,治宜温化寒湿,消食导滞,方用胃苓汤合保和丸(见产后泄泻);寒邪结于肠道,见面色清灰,腹痛,痢下脓血,滞而不爽,或痢下点滴,肢冷苔白腻,治宜温化寒积,方选温脾汤(《千金方》人参、桂心、干姜、附子、大黄)去人参,加当归、木香、槟榔;寒湿伤脾阳,见痢下不止状如鸭溏,畏寒肢冷,里急而无后重,苔白,脉沉迟,治宜温中健脾,方选理中汤(《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木香、肉豆蔻、砂仁。
  4.噤口痢证
  病因病机 产后感受疫毒之邪重甚,疫毒上攻于胃,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失于和降之职,以致下痢而不能食.
  主要证候 产妇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而不能食,并伴见恶心呕吐,脘腹痞闷,精神倦怠,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依据 感受疫毒或久痢未愈史;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而不能进食,恶心呕吐,脘闷神倦;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方药 开噤散(《医学心悟》黄连、石莲子、菖蒲、丹参、茯苓、陈皮、冬瓜米、陈米、荷叶蒂、人参)加半夏、赭石、大黄。
   若呕不受汤剂,可先予少量玉枢丹含化,待上逆秽浊之气被抑,再缓缓咽服前方汤药。伴壮热烦躁,呕吐频频,饮食难下,口渴欲饮,唇红舌赤,脉洪而数等热毒炽盛诸候者,宜大黄黄连汤(《医宗金鉴》大黄、黄连)加白头翁、竹茹,证情缓解后改用参连开噤散(《医宗金鉴》人参、黄连、石莲子);若下痢而呕吐频作,耗伤胃阴,见痢下赤多,面色泛红,口干唇燥,舌红降而无苔,脉细数,治宜益胃生津,选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加山药、石斛、连米、花粉,若胃气虚败,元气欲脱,见痢下无度,浆饮难下,四肢不温,脉沉细或脉微欲绝等,急以参附汤或独参汤,频频呷服,以资益气回阳,或中西医急处理.
  5。虚寒痢怔
  病因病机 产妇素体阳气不振,或感受寒湿之邪太甚,寒易伤阳,或病久累及脾肾,以致运化、转输、温煦、摄纳失职.
  主要证候 产后痢下清冷稀薄或白冻,神疲纳少,四肢不温,甚至下痢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弱.
  辨证依据 素体阳虚,或病痢日久不止;痢下清稀或白冻,或滑脱不禁,神疲纳少,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
  (1)桂附理中汤(《验方》肉桂、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合桃花汤(《伤寒论》赤石脂、干姜、粳米)。
  (2)桃花汤(见本节)合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肉豆蔻、诃子、白芍、当归、肉桂、甘草、木香、罂粟壳)。
若脾虚气陷,下痢而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节);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萸、台乌温中散寒理气;若下痢滑脱不止,时有昏厥者,乃元气欲绝,急以参附龙牡汤(《方剂学》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合桃花汤,回阳固脱。
  6.阴虚痢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热毒、湿热之邪久羁,邪热灼阴,或病程较久病势较重,损阴耗液。其病机特点为阴液已虚余邪未尽.因而治疗养阴与驱邪不可偏废,必须视其孰轻孰重,灵活掌握补泻主次。
  主要证候 产后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腹痛绵绵,虚坐努责,心烦口渴,或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病程较长,病势较重,痢下赤白粘稠,心烦口干,午后低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和营止痢。
  方药 驻车丸(《千金方》黄连、阿胶、当归、炮姜)加芍药、甘草、乌梅。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红而干者加生地、石斛、沙参、麦冬,痢下赤多加丹皮、赤芍;烦热口苦,肛门灼热加黄柏、秦皮;病程较久,滑脱难禁者加石榴皮、诃子之类以收敛止痢。
  7.休息痢证(本型于产后下痢者甚为少见)
  病因病机 患痢未得及时、有效、彻底治疗,或误治,或过早使用收涩止痢之剂,自觉病情减轻,但邪未尽出,日久则正虚邪恋,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或时下时止,病根难除,迁延而成,临床表现常无定证,或寒热互见,或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辨证须细加推审,理出症结所在,方能用药精当,以除病根。
  主要证候 因痢治未彻底、时痢时止,长期不愈为特点。常见纳少神疲,怯冷嗜卧,时有里急腹痛,大便夹有粘涎或赤白冻,舌淡苔腻,脉濡无力.
  辨证依据 曾患痢治未及时彻底,现痢下断续时下时止,腹痛里急较轻,神疲,怯冷,舌淡,脉弱。 ,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 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黄连)加木香、槟榔、枳壳、当归。若湿热征象明显,可参湿热痢用芍药汤,但苦寒之品不可太过,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寒湿较突出者,可参寒湿痢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若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黄白相兼,脉沉弦,可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虚实兼顾,寒热并治,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用香连丸(《兵部手集方》木香、黄连、吴萸)加瓜蒌、薤白清泄滑肠。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  1)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酒洗)陈皮、陈茶各500g,赤芍(酒炒)炒麦芽、炒三楂各600g,共碾细末,每服13g,水煎连药末吞下,对湿热痢有良好作用。
  (2)乌梅40g、黄连20g,共为散剂,每服5g,6小时一次,治湿热痢。
  (3)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打末米糊为丸,每次6g,日3次,用于湿热痢。
  (4)苦参30一50g,浓煎,每次100—150ml,日3次,用于湿热痢。
  (5)生萝卜汁3杯、老生姜汁半杯、生蜂蜜1杯、陈细茶6g(水煎1杯),诸药调匀,不须再煎,细呷服,用于噤口痢。
  (6)赤石脂40g,炮姜log,煎服,治痢下滑脱不禁。
  2。外治法
  (1)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工枚,为丸敷脐,24小时去药,用于寒湿痢.
  (2)吴茱萸18g,研末醋调敷双涌泉穴,纱布包扎,两小时取下,用于痢而不思食,四肢冷者.
  (3)炭火上喷醋,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作用,用于痢而不思食.
  3。针灸治疗 取气海、天枢、上巨虚为主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手法以紧提慢按法结合捻转泻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1一3次,10天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 氯霉素0。5ml,注入足三里,用于湿热痢.
  (中西医应急处理]
  产后下痢重证患者多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常于粪检或肛试子取粪标本才发现异常,对此类病人须中西医综合处理。
  1。抗菌治疗 使用强有力的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静滴,最好参考药敏试验选用。好转后改口服,疗程一周.
  2。控制高热与惊厥 可采用冰帽、冰枕、温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必要时肌注氯丙嗪或异丙嗪,均按lmg/kg计算。
  3.改善微循环 ①解除微血管痉挛,山莨菪碱0.2—0.3mg/kg,每5—15分钟静注一次,直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暖,血压回升时逐渐延长给药时间,血压稳定24小时以后可停药。②补充血容量,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10—20ml/kg,静脉推注,重证患者再推注5%碳酸氢钠5ml/kg,然后用2,1(即二份生理盐水,一份5%葡萄糖水)等渗含钠液或5%葡萄糖盐水快速滴注,直至休克明显改善,可输注3,l维持液(3份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根据患者尿量决定补充量。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5ml/kg。④维持血压及强心.经处理血压不稳定者,用多巴胺工0—20mg,加入lOOml液体内静滴.有心功能不全时可用毛花甙C。⑤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5一lOmg/kg静滴,一般用3—5日。
  4.抢救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严格控制人液量;若为脑水肿引起可用20%甘露醇lOOml静脉推注,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肌注或静滴。
  (预防与护理)

  阳,寒湿较突出者,可参寒湿痢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若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黄白相兼,脉沉弦,可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虚实兼顾,寒热并治,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用香连丸(《兵部手集方》木香、黄连、吴萸)加瓜蒌、薤白清泄滑肠.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酒洗)陈皮、陈茶各500g,赤芍(酒炒)炒麦芽、炒三楂各600g,共碾细末,每服13g,水煎连药末吞下,对湿热痢有良好作用。
  (2)乌梅40g、黄连20g,共为散剂,每服5g,6小时一次,治湿热痢.
  (3)独头大蒜、黄连各等份,打末米糊为丸,每次6g,日3次,用于湿热痢。
  (4)苦参30—50g,浓煎,每次100—150ml,日3次,用于湿热痢。
  (5)生萝卜汁3杯、老生姜汁半杯、生蜂蜜1杯、陈细茶6g(水煎1杯),诸药调匀,不须再煎,细呷服,用于噤口痢。
  (6)赤石脂40g,炮姜lOg,煎服,治痢下滑脱不禁。
  2。外治法
  (1)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工枚,为丸敷脐,24小时去药,用于寒湿痢。
  (2)吴茱萸18g,研末醋调敷双涌泉穴,纱布包扎,两小时取下,用于痢而不思食,四肢冷者。
  (3)炭火上喷醋,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人蒸气,有开胃作用,用于痢而不思食。
  3。针灸治疗 取气海、天枢、上巨虚为主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手法以紧提慢按法结合捻转泻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1—3次,10天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 氯霉素0。5ml,注入足三里,用于湿热痢.
   (中西医应急处理}
  产后下痢重证患者多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常于粪检或肛试子取粪标本才发现异常,对此类病人须中西医综合处理。
  工。抗茼治疗 使用强有力的抗菌药物,如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静滴,最好参考药敏试验选用.好转后改口服,疗程一周.
  2.控制高热与惊厥 可采用冰帽、冰枕、温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必要时肌注氯丙嗪或异丙嗪,均按lmg/kg计算。
  3.改善微循环 ①解除微血管痉挛,山莨菪碱0.2---0.3mg/kg,每5一15分钟静注一次,直至面色转红,四肢转暖,血压回升时逐渐延长给药时间,血压稳定24小时以后可停药。②补充血容量,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lO一20ml/kg,静脉推注,重证患者再推注5%碳酸氢钠5ml/kg,然后用2,1(即二份生理盐水,一份5%葡萄糖水)等渗含钠液或5%葡萄糖盐水快速滴注,直至休克明显改善,可输注3:工维持液(3份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根据患者尿量决定补充量.③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5ml/kg。④维持血压及强心,经处理血压不稳定者,用多巴胺10—20mg,加入lOOml液体内静滴。有心功能不全时可用毛花甙C.⑤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5一lOmg/kg静滴,一般用3—5日。
  4.抢救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严格控制人液量,若为脑水肿引起可用20%甘露醇lOOml静脉推注,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肌注或静滴。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1)控制传染,患者应早期及时隔离。
  (2)切断传染途径,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水源卫生,防蝇灭蝇,饭前便后要先洗手.
  (3)饮食有节,忌食馊腐、不洁之物,少食生冷(凉拌菜)瓜果等。
  (4)预防服药,痢疾流行时,可选以下方法预防:①马齿苋、绿豆不拘量,煮汤常服,②每次食生大蒜2—3办,或与蔬菜同食,日2—3次;③马齿苋,陈细茶共研细末,大蒜捣泥拌匀人米糊为丸如龙眼大,早晚各服一丸,连服7天.
  2.护 理
  (1)隔离治疗,宜卧床静养,不可过量活动。
  (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性状及次数,正确记录出入量。
  (3)忌食荤腥油腻,证属虚寒者,忌食生冷瓜果,以免助寒,重伤脾胃之阳。饮食以清淡素洁为佳,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4)注意保暖。
  (疗效判断标准)
  L治 愈 症状消失,每日大便不超过2次,外观正常。粪便镜检停药后隔日一次,连续二次,10个高倍视野镜中每视野白细胞均不超过3个;粪便培养或荧光抗体检查,停药后隔日一次,连续2次阴性.
  2.好 转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消失,或有粘涎或粘冻存在,粪检可见红细胞或偶见脓细胞,但未见巨噬细胞,其它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3。未 愈 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如前甚或加重,粪检无改变.
  (现代研究报道)
  现代机制研究:痢疾的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严重病例则整个结肠,回盲肠及回肠末端均可累及。急性期的基本病变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渗出物与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融合成灰白色伪膜,伪膜脱落后形成深浅不一的溃疡.此种病变常止于粘膜固有层,很少进入粘膜下层,故绝少穿孔和大出血。慢性菌痢时,肠粘膜水肿,增厚,常有溃疡,亦可形成囊肿及息肉,偶可因肠壁瘢痕组织收缩而引起肠腔狭窄。中毒型菌痢的结肠病变很轻,突出病变为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周围组织水肿,脑部特别是脑干部有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
  有作者认为本病之发生首先有食滞伤损,或中气虚损,克化不及停滞而成痢疾;无积不成痢。盖由产母平日不肯忌口,伤于饮食,停滞于中,以及中气虚损,不能调理,宿积发动而为痢也;亦有因子下之时,说腹中空虚,多食鸡蛋与鸡之类以补虚,殊不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伤,遂致以克化、停滞而成痢也。其症腹中胀痛,里急窘迫,身热口渴,六脉数实,宜下之,加味小承气主之。
  《陈素庵妇科补解》云:产后痢疾……总由气血损伤,脾胃衰弱、兼外感风冷,内伤饮食所致,治宜温补脾胃兼祛寒邪,消生冷之物,切不可误下以损胃气,……产后尤宜养血行气,宜参术芍甘汤(人参、赤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生地、木香、陈皮、乌药)。近代中医妇科名家韩百灵教授论治产后泄痢指出,“若因热者则凉之,因冷者则温之,冷热相搏者则调之,因滑脱者则固涩之,因虚羸者则补之,因水谷不分者则利小便,因性躁多怒者则调其气,未有不安者也。若产后恶露未净,当先服生化汤一二剂,稍加利尿之品,俟其血生、然后补气消食、燥湿以分利水道,使无滞涩虚虚之失。若过月余外,宜按杂证辨证施治。”临床经验运用自拟加减生化汤(川芎、当归、甘草、桃仁、茯苓、陈皮、木香)攻补兼施,治疗产后瘀血成痢尤为良好。《傅青主女科》注云:产后七日内外,患赤白痢,里急后重频并最为难治。欲调气行血,而推荡痢邪,犹患产后元气虚弱;欲滋荣益气,而大补虚弱,又助痢之邪,惟生化汤减干姜,而代以木香,茯苓则善消恶露,而兼治痢疾,并行而不相悖也。再服香连丸,以俟一二日后,病势如减,可保无虞。若产妇禀厚,产期已经二十余日,宜服生化汤加黄连、黄芩、厚朴、芍药行积之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