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愈P-J综合征一例 朱某,男,15岁。 初诊∶1978年12月5日。 主诉及病史∶口腔黏膜、口唇、鼻周发现褐色斑点八九年。1970年前后发现患儿口唇内外散发褐色斑点,逐年增多,不痛不痒。1975年后色素斑点逐渐向面部以及手足扩展,因无其他痛苦,仍未引起家人重视。迄1978年初,先后两次发生黑便,尔后经常腹部隐痛,大便带血。患儿渐见消瘦,生长发育缓慢。同年6月在某医院作直肠镜检查,发现直肠内有紫红色带蒂息肉数枚,黄豆至蚕豆大,即行息肉摘除术。术后仍常有黑便及血便,服止血药及补血药无明显疗效。近两个月来常感上腹阵发性疼痛,食后尤甚;头昏,心慌,乏力,形瘦骨立,不能坚持学习,于同年12月5日来宁求治于曹鸣高教授。家族中除一弟,于3岁时发现口腔、牙龈也有同样色素斑点外,余无类似病史。其弟于1979年11月作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发现结肠有多个米粒大至黄豆大,大小不一的阴影。 诊查∶体温36.7℃,血压102/64mmHg,脉搏88次/分。神清,体弱,发育、营养差,贫血貌,口唇、口腔黏膜、口周、鼻孔周围、手掌、足雎及指(趾)均有黑褐色色素斑,大部呈针尖至针头大,面部密集处融合成片。心肺、肝脾正常。其他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数6.6×/L,中性细胞0.76,淋巴细胞0.21。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强阳性。尿常规(—)。 上消化道钡透∶胃呈瀑布形,内有息肉样改变4个,十二指肠、空肠近端有息肉样改变十多个;结肠有多数大小不一的阴影,小的如米粒,大的如黄豆。气钡双重造影∶十二指肠降段开始至回肠止,均见散在多发性圆形的或类圆形的充盈缺损,尤以小肠第二组为著;该段肠腔扩大,充盈缺损影最大的直径2.4cm,最小的直径0.5cm。诊断∶P-J综合征。 刻下患儿面色萎黄,形体瘦削,苔薄质淡暗,脉细。 辨证∶阳明之脉环唇,胃为多气多血之海。胃肠气血瘀滞,蕴热循脉上乘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丹参15g红花10g川芎5g炒三棱、炒莪术各6g昆布、海藻各12g夏枯草、黄药子、凌霄花各10g白花蛇舌草15g生牡蛎30g 二诊∶服药35剂,腹痛便血已止。唇颊黑色素斑点较前减少,色素变淡。食欲增加,大便正常。原方去夏枯草,加当归10g,炮山甲5g。 三诊∶上药服40剂,胃纳转香,腹痛便血未作,精神好转,体质增强,复学上课。环唇内外黑色素斑减少。原方加入培本之药,生黄芪、炒党参各10g。连服药58剂,病孩情况良好。 3年后随访,患儿食欲、精神、体质均好,又参加工作。转丸方巩固。 炙乌梅肉、僵蚕(微炒)各1kg,研细末,加蜜适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10g,1日3次。1985年上半年随访,患者情况良好,已停止服药一年多。 【按语】P-J综合征即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为临床少见之病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就西医而言,本病除对症处理外并无有效疗法,少数病例被迫施行广泛肠切除,虽可止血,解除肠梗阻、套叠等并发症,但术后营养障碍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曹老对本例所用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风止痉、涩肠止血等作用。如三棱、莪术、山甲、黄药子、昆布、海藻之软坚散结;丹参、红花、当归、川芎、凌霄花之活血化瘀;僵蚕之祛风止痉;乌梅之涩肠止泻。古人曾用僵蚕、乌梅两药研末以治肠风下血,本案用之亦获效验。另据报道,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昆布、海藻、莪术、山甲、黄药子、凌霄花均为有效之抗癌中药。患儿前后服药3年,取得了满意疗效。筹将此案公诸于众,以彰明已故曹鸣高教授独特经验之一隅。 十六、温肺化痰、顺气止咳法治愈哮喘一例 王某,男,33岁。 初诊∶1978年12月9日。 主诉及病史∶哮喘延经5年,频发1个月。夏减冬剧,发时喉间紧窒,咳喘痰鸣,不能平卧,痰吐白黏;平素怯寒,易感冒。饮食二便如常。 诊查∶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肺气薄弱,外邪易侵,引动痰饮,上干于肺。 治法∶拟射干麻黄汤加减,温肺化痰,顺气止咳。 处方∶炙射干4.5g炙麻黄3g白杏仁12g炙苏子6g款冬花10g姜半夏10g炙紫菀5g淡干姜2g北五味子3g炙甘草2g 二诊∶服药两周,哮喘发作1次,吐出大量浊痰,迄今半月未发。苔净,脉细软,平素易感冒,发时大便溏。肺不卫外,腠理不固,脾失健运,积痰成囊。拟苓桂术甘合六君子汤加味,并配丸方为平时治本之法。 处方∶川桂枝3g漂白术9g白茯苓12g炙甘草3g炒党参10g陈皮5g制半夏6g炙苏子6g款冬花10g 丸方∶紫河车45g生黄芪60g炒党参60g漂白术60g炒防风30g炙麻黄30g炙桂枝20g炙苏子45g款冬花45g川贝母45g炙甘草20g炙鸡金60g焦六曲60g淡干姜20g北五味30g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服5g,开水送下。后来信云,自服丸药后,去冬虽大雪严寒,哮喘亦未发作,且能肩挑一二百斤重担。 【按语】哮证病名,创于丹溪。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喘剧不能平卧为特征。哮证必多兼喘,但喘未必兼哮。与慢性咳嗽迁延日久而成的咳喘有一定的区别。曹老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是痰伏肺中,每遇受凉、气候变化或进食鱼腥发物、甜咸太过遂发病。故痰饮伏肺为其基本病机。患者因触冒风寒而发病,用射干麻黄汤温肺散寒祛饮,配紫菀、款冬花化痰降逆平喘。由于患者平素易感冒、便溏,肺脾两虚,故哮喘缓解后从肺脾培本调治。 曹老治疗哮喘有丰富经验,著有专论,他宗丹溪"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根据寒热虚实的主次,抓住要领,将发作期归纳为重寒、寒包热、痰火、湿痰四种证候;缓解期从肺脾肾探求治本方法,认为温中理脾法可使内伏之痰饮得温而化,被抑之脾得温则健,使痰湿不生,当为治疗和预防本病的重要关键,即使肺肾亏虚也应配用此法,实属治哮之要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