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春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四、平肝、化痰、和络法治愈类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一例

潘某,女,49岁。

初诊1977226日。

主诉及病史∶右侧肢体偏瘫已2个月。2个月前突然神志不清,言语赛涩,右半侧肢体瘫痪,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抢救治疗后,神志已清,但言语仍不利,情绪急躁,右侧肢体瘫痪如故,手指拘挛颤抖而来诊。

诊查∶右侧肢体不能活动,手指拘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劲。血压160/96mmHg

辨证∶阴虚阳亢,痰瘀阻络之类中风(脑出血)后遗症。

治法∶平肝阳,化痰热,慧灵窍,和经脉。

处方∶嫩钩藤20g(后下)广地龙15g石菖蒲8g远志肉6g生山楂30g怀牛膝10g豨莶草30g珍珠母30g川石斛10g生地黄15g黛蛤散(包)10g炙全蝎2g(研分吞)炙僵蚕10g

二诊32日。药后语较爽,拘挛之手指已趋舒展,颤抖减而未已。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稍柔。药既合拍,不事更张。血压150/94mmHg

上方加黄芪20g10剂。

三诊322日。言语渐清,拘挛缓解,颤抖趋定,瘫痪的右侧手足亦逐渐恢复活动,能持杖行走,苔腻已化,舌质淡红,脉象微弦。再为善后,血压140/86mmHg

处方∶生白芍l2g川石斛10g生地黄15g甘杞子10g生牡蛎20g豨莶草15g桑寄生20g怀牛膝10g甘草5g10

四诊415日。已能活动自如,改予杞菊地黄丸,每早晚各服8g,以巩固之。197821日,其爱人来告,已于3月前上班,做轻体力工作。

【按语】中风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唐、宋以前均以外风为主要因素。金元时代,始重视内因。元,王履在其《医经溯洞集》中指出。"殊不知因风者真中风。因火,因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火。"将外风引起者名为"真中风",内因引起者名为"类中风",临床所见均为后者。类中风因为症状表现不同,而有卒中、大厥、偏、半身不遂等病名,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相似。

本病的成因比较复杂,但不外虚实两大类。精血衰耗、肝肾阴虚者为虚证;肝阳偏亢,化火动风,夹有痰瘀者为实证。它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其轻者多为中经络,重者则多属中脏腑。而中脏腑者又有内闭、分脱两种趋势。闭证又有阴闭、阳闭之别。这在辨证施治上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治疗上,开窍、固脱是重要的急救措施,豁痰通络、化瘀和络是治标的常规大法;滋养肝肾、调燮阴阳才是治本的根本法则。因为患者形体多较丰腴,而又常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有关,所以治疗和预防本病,还要强调体育活动的配合,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例类中风已2月,经中西药结合抢救,神志虽清,但言语不利,肢体瘫痪,是痰瘀交阻、滞寒廉泉及脉络之征。苔黄腻、质红、脉弦劲,乃肝肾阴亏、阳亢未减、痰热阻滞的表现。故治疗时应滋益肾阴、平肝熄风、开窍化痰、活血祛瘀、通络行滞并进。钩藤、地龙、珍珠母平肝潜阳;全蝎、僵蚕熄风定痉,又能开瘀通络,对语涩、偏瘫、肢颤均有助益;生地黄、石斛养阴生津,滋养肝肾;石菖蒲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之功,对语有效;远志伍菖蒲,更能增强利九窍、益智慧、聪明耳目之功;豨莶草除对心烦、失眠、健忘者有镇静安神、清热平肝之功外,用治偏瘫尤具卓效;黛蛤散是清化痰热的常用药;怀牛膝不仅能引血下行,降上炎之火,还能活血祛瘀,强壮筋骨,舒利关节;汇集诸药于一方,有协同加强之功,故奏效显著。

二诊由于气火较减,为促其痿废之体迅速恢复功能,故加补气之黄芪,以后症情逐渐稳定,随症调治,而巩固其效。

对本病在辨证立法时,脉象和舌苔是重要的依据。如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者,是肝阳亢旺、肝火炽盛;舌体胖嫩,质衬紫,或边有瘀斑,脉虚大或细涩者,是气虚血瘀;倘舌苔厚腻。脉弦滑者,则为风痰阻滞。

对脑出血恢复期之半身不遂的偏瘫患者,除应侧重活血祛瘀、疏通经脉之外,又须参用益气之品,才能达到血活气行、经脉通畅、阴阳燮理的目的。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对此最为合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