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益气清利法治愈休息痢一例 沈某,女,47岁。 初诊∶1987年1月2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病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达15载。痢下脓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此次发作3日,痢下赤白,夹有黏液,日行五六次,腹部隐痛。 诊查∶舌苔薄白而腻,脉象细而滞缓。乙状结肠镜检查∶进入23cm处,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数处大小不等的溃疡面,表面附有黏液。 辨证∶脾虚不运,湿热下注,久滞肠道,络脉受损。 治法∶益气健脾,清肠化湿,标本兼顾。 处方∶党参10g白术10g泽泻10g赤猪苓各10g淮山药12g地榆炭12g当归10g赤芍10g乌梅炭5g白芍10g侧柏炭10g黄柏10g黄连3g枳壳6g 另黄柏10g、乌梅5g、乌贼骨15g浓煎150ml,加枯矾3g,养阴生肌散3g,保留灌肠,每晚1次。 药后5日,下痢减少,日二三次,腹痛基本消失,两周后停止灌肠,休息1周,再灌肠两周,内服药续服2月,大便基本正常,日1次,无黏液脓血,腹痛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查;除黏膜仍有轻度充血外,溃疡面全部愈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痢疾,乃属西医之溃疡性结肠炎。该病往往病程较长,虚实夹杂。虚一般以脾虚不运为主,实多见湿热不化。故治疗应一面用党参、白术、山药、茯苓以益气健脾治其本;一面用泽泻、猪苓、黄连、黄柏清利湿热治其标。同时再用权壳、赤白芍、当归调气活血,乌梅炭、侧柏炭、乌贼骨、地榆炭收敛固涩。临证要注意活血不可太过,收敛不宜过早,以免加重或延缓病情。 十四、熄风泻火、降气化痰治愈头痛一例 邹某,男,58岁。 初诊∶1991年11月23日。 主诉及病史;素有高血压病史。近1月来,病情加重,头部剧痛,有抽掣、跳动感,伴有头目昏晕,面赤烘热,性情急躁,夜寐梦多。测血压220/150mmHg,自服复方降压片收效不著。 诊查∶苔薄黄,质暗红,脉弦数。 辨证∶风火上扰,痰瘀阻滞。 治法∶平肝熄风,苦寒泻火,化痰祛瘀,降气利尿。 处方∶夏枯草10g钩藤12g豨莶草15g小蓟10g黄芩10g桃仁10g胆南星10g代赭石30g(先煎)牡蛎30g(先煎)车前子15g(包煎)槐花10g,5剂 二诊∶11月28日。药进5剂,头痛大减,余症亦明显减轻。血压降压180/120mmHg。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原方继进。 三诊∶12月13日。上方又进15剂,头痛、眩晕诸症基本消失,余症亦不显。血压150/90mmHg,黄苔已退,舌红较著。风火之势已遏,肝肾阴伤渐显,当佐滋养之品.。 处方∶钩藤10g豨莶草15g牡蛎30g(先煎)槐花10g黄芩6g胆南星6g车前子12g(包煎)桃仁10g白芍10g熟地黄12g女贞子10g 上方连服月余,头痛、眩晕诸症未作,血压维持在150/90mmHg左右。 【按语】高血压病临床多以头痛、眩晕为主苦,以阴虚阳亢型为常见,治疗每采用养肝潜阳之法。对于血压居高不下,同时目赤、口苦等火象较著者,每将平肝熄风、苦寒泻火、化痰祛瘀、降气,利尿等法综合投施,其中祛瘀利尿是结合辨病用药,降气是取"气有余,便是火"之意,气降则火自宁。一般数剂药后,血压即可明显下降,同时症状亦显著好转。不过该法只是血压甚高、标实之象较著时的权宜之法,不可久服;以免过剂伤正。当中病即止。并注意扶正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