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澍江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三、辨证治愈低热二例

例一施某,女,43岁。

初诊198191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三月余,每至下午辄作,至后半夜热始渐退,晨起稍安,发作有一定规律。形体渐瘦,体力日弱。就医于多处医院,做过各种检查,未得出正确结论,采取各种疗法,低热始终未退。

诊查∶日晡辄作低热,测温每在38℃左右,或有微寒,面容清瘳,一似阴虚之象。查其舌苔,色白黄厚而腻,舌边色红。

辨证∶微寒作热,发作有时,其邪不在卫表,寒微而热甚,又非往来寒热,其邪又不在少阳。以其寒热晡作、舌红苔腻,其邪伏于募原可知有时胸闷泛恶,甚或欲吐,是湿热阻遏气机之象。

治法∶湿热留伏募原,遏阻气机,治疗不可偏凉偏燥,当用疏利透达法。方用雷氏宣透募原法。处方时,考虑患者体质脆弱,恐其不任克伐,乃未径投草果,俟药后再议。

处方∶藿香6g佩兰9g川朴3g槟榔6g半夏8g黄芩6g甘草3g

二诊∶服药后,患者并无不适之感,自觉胸中宽松;身热虽仍发作,但热势不高,且持续时间缩短;舌苔亦有松化之势。乃于前方中加入草果5g

三诊∶服前方5剂,身热基本控制,精神转振,舌苔渐化,惟胃纳尚差,此因邪未尽化,且胃气未复也。再投和中健胃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藿梗6g佩兰8g厚朴花5g生苡仁15g谷麦芽各15g前方连服7剂,邪去正复,终而收愈。

例二顾某,女,15岁。

初诊1974815日。

主诉及病史∶病起两月余,初起恶寒发热,阑尾部有压痛。当时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L,注射青霉素后,阑尾部疼痛未见消失,但亦未增剧,仍持续隐隐作痛,高热亦渐趋下降,可是每至下午辄作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日益不支。

诊查∶形消肉脱,肌肤甲错,气息无力,憔悴不堪。日晡低热,肤燥无泽。阑尾部压之作痛,血象仍偏高,终日卧床,站立时需人扶持,食纳不多;大便偏干,便色黑溲少色深舌质红而苔少,脉细而数。

辨证∶热邪久羁,瘀热在里,津液暗耗,津液无以濡养百骸,形体日衰,气阴大虚。瘀不去,则热邪稽留不退;热不退,则阴愈伤,无怪而至肉脱形消地步。

治法∶瘀热互结,邪实正虚,补则碍邪,攻则伤正。按有故无殒、祛瘀即所以生新之理,治清热养阴,活血化瘀,方选复原活血汤合犀角地黄汤。

处方∶柴胡6g天花粉10g当归须9g炮山甲6g大黄炭6g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8g甘草4g

二诊∶低热有所下降,阑尾部疼痛明显减轻,按之亦少拒按,右足屈伸自如。舌质仍红,口微干。再从原方加味。

处方∶前方加白茅根15g

三诊∶服药十余剂,证情好转,低热渐退;每天能得便,便色不黑;小溲量增多,色转淡黄;右下腹阑尾部痛已消失,站立较稳,亦能移步小走。乃从前方略加增减。

处方∶前方去山甲、当归须,大黄炭改为4g,再加麦冬10g

此方又连续服用10剂,历1月后,形体渐丰,肌肉渐长,逐渐恢复而愈。

【按语】低热一证,临床较为多见,但其原因不一,而治法当各不相同。然而,大抵以阴虚论治者为多。殊不知低热一证,岂止是阴虚而已。如例一,邪在募原,邪阻气机,营卫欠和而作低热,舌苔多厚腻,必须开剔透邪,若是滥用滋阴之品,其邪非但不去,而反固结不解。再如例二,其低热是由于瘀热互结所致,若是徒事清热而不祛瘀,其瘀不去,热何能退,此是治低热之又一法。可见治病不能囿于一说。

四、辨证治愈便秘三例

例一张某,男,56岁。

初诊19881011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秘结五年余。几年来,经常大便秘结,三五日一行,便燥如栗,解时困难,甚至有1周而不更衣者。曾诊断为习惯性便秘,采用麻仁丸、果导等治疗,初起效果尚好,但近年来上述药物已无效果,便时必用开塞露才得一解,有时甚至须借助人力,苦不堪言。

诊查∶患者形体偏瘦,面色欠华,食饮如常,大便虽秘,但腹部并无胀满感。舌红口干,不欲多饮,脉象细数。

辨证∶呈现一派阴虚之象,如颧红、舌红、手心热等。虽不大便,但无所苦,此阴液不足,肠中失于濡润,无水舟停,阴亏肠燥之便秘也。

治法∶肠中津枯而致便秘,只宜濡养,切忌攻伐。方用增液汤加味。

处方∶生地黄15g玄参12g麦冬10g柴胡6g枳壳12g桃仁10g杏仁10g

二诊∶连服上方20剂,病情好转,已能自动大便,多则隔1日即能一解,但大便仍偏干。治疗仍守原法,原方适当加重药量,再加黑芝麻30g、柏子仁15g、生首乌等,以增强增液润肠之力。令再服药30剂,每隔1日服1剂。

2月后,大便自调,不须再服通便之品。再嘱上方每隔2日服1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平时多进粗纤维食品,忌食辛辣。其后,大便正常,病乃收愈。

例二张某,女,38岁。

初诊198746日。

主诉及病史∶原病月经量多,其后日渐虚弱,心常悸动不安,继而大便困难,数日才一解。医药已多,多以补虚兼以攻导为法,但大便始终未能自调。稍一攻导,则大便溏滑,数日后依然便秘,如是病已历时两年左右。

∶面色萎黄无泽,微浮,贫血貌,头目空痛,稍劳即感胸闷气短,口唇无血色。大便难,常数日一解。查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脉象虚大。

辨证∶面黄微浮,其为血虚可知。面部有时微红,口干,血虚生热之象。大便秘而难解,腹部却不胀满,此便秘当非阳明内结可比,实系肠中失于血液濡润,是为血虚便秘。

治法∶肠失血养,肠壁血少欠润。虽然便秘,但肠中多无燥屎,治疗不宜苦寒攻逐。当养血润肠以通便。

处方∶当归15g生熟地黄各15g生黄芪30g丹皮10g生首乌20g

二诊∶前方实属补气生血法,虽黄芪量多于当归,但其意义仍重在补血;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而生于无形之气,此亦阳生阴长之意。药后大便虽间一二日才得一解,但解时已无艰涩之苦。时有心悸,此属心血不足之故。乃于前方中加入润养之品。

处方∶前方加柏子仁15g,酸枣仁15g

上方连续服用三十余剂,面色已转红润,每日大便能自解,解亦能畅。其他如心悸口干等象,亦逐渐改善而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