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证治愈黑苔二例 例一杨某,男,40岁。 初诊∶1982年8月3日。 主诉及病史∶患左肾囊肿,1年前已手术切除,术后体质良好;惟舌苔发黑,黑如淡墨,拭之不退,历经数医,均用清热、化湿、祛痰等剂,未见寸效,反见黑苔加重;口渴不欲饮,伴有腰部酸痛,两腿发凉,食纳欠香。 诊查∶苔黑如墨,拭之不退,脉象沉细。 辨证∶左肾切除年久,肾阳不足,肾主水,属少阴,阴寒过盛,真阳不能蒸腾津液,以致舌黑而干。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制附片6g肉桂3g茯苓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生熟地黄各15g服药3剂,黑苔退至一半,又服药3剂,黑苔退净。 例二王某,女,39岁。 初诊∶1984年11月3日。 主诉及病史∶患左上肺结核数年,经治疗基本已愈。胸透∶结核病灶已钙化,惟低热不清,舌苔发黑,转中医治疗。诊见形体较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头昏无力,口燥咽干,胃纳欠香,大便干结。 诊查∶形体瘦弱,舌红苔黑,脉细稍数。 辨证∶乃肺阴不足,久则肾阴亏虚、津液耗伤。 治法∶滋阴益肾。 处方∶山药10g生熟地黄各15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枸杞子10g知母10g麦冬10g怀牛膝10g 服药4剂,黑苔渐化,头昏腰酸减轻,又服药3剂,黑苔退净,诸症悉除。 【按语】以上介绍二例,同是黑苔,均用补肾法而愈。例一为肾阳不足,而前医从痰饮、火热、湿浊施治,致使肾中真阳极虚,出现阴寒过盛之状,用温补肾阳法获愈。例二为肾阴不足、精血亏虚而致的黑苔,用滋阴补肾法收效。说明黑苔不单纯属痰、属热、属湿等,临床属肾虚者亦不少见。但治疗时,肾阴、肾阳必须辨证精确,才能收效。 五、《金匮》芪芍桂酒汤治愈黄汗一例 李某,女,15岁。 初诊∶1982年7月16日。 主诉及病史∶身出黄汗半年余。去年夏季,因天气炎热,在田间劳动汗出较多,午后突受暑雨所浸,周身潮湿如水浴,至晚身酸不适,稍有畏寒。10天后,身肤出现汗色发黄,初起两腋窝黄汗较显,渐至全身汗黄,汗出沾衣染如柏汁,洗之不去,但身目不黄。伴有头昏腰酸,胸闷体倦,口内时而渗水。食欲不振,大便2日一行,小便少。 诊查∶身肤见有黄汗,以两腋窝为多,汗出沾衣染如柏汁,舌苔白腻微黄,脉沉细。 辨证∶病由劳累汗出、暴雨浸湿所致。水湿之邪,郁于肌表,阳气不得宣泄,营卫运行受阻,湿热熏蒸,溢于肤外而为黄汗。 治法∶解肌固表,健脾除湿。 处方∶党参10g黄芪15g白芍15g桂枝8g苡仁20g茯苓10g炒苍术10g泽泻10g淮山药16g煅牡蛎30g车前草2棵 服药3剂,身出黄汗减少,头昏腰酸亦转轻,原方又进6剂,黄汗已除,汗色如常,余症亦瘥。继服药2剂以巩固之。随访黄汗再未复作。 【按语】黄汗是临床较为罕见之证。本病见于《金匮·水气篇》,其原文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又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其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本病临床特征是∶汗出沾衣。黄汗如柏汁。同时尚有发热、骨节疼痛、胸中窒、脉沉迟等症。本例患者,根据汗出色黄沾衣,洗之不去,以及胸闷体倦,口中渗水等,故诊断为黄汗。何氏《医碥》说;"寒水遏郁汗液于肌肉,为热所蒸而成黄汗"。故治疗以固表和营、健脾除湿之法,用《金匮要略》方加减,共服药11剂,黄汗即除。方中以参、芪、桂枝解肌固表,配芍药调和营卫,山药、苓、术、苡仁健脾祛湿,牡蛎固涩止汗,诸药合用,固表和营,祛逐水湿。 六、知柏地黄汤治愈耳衄一例 鲍某,男,55岁。 初诊∶1984年2月14日。 主诉及病史∶左耳内出血一月余。患者近1月来,左侧耳内出血,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不紫,耳内不痛不痒,伴有头晕、腰酸、手心灼热。曾在医疗站服过消炎药未效。既往患过甲状腺功能亢进,已手术两年余。 诊查∶左耳内点滴出血,血色鲜红,舌色淡红少苔,两尺脉数有力。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血肿等症。 辨证∶此属肾阴不足、虚火上冲所致。肾主水,开窍于耳,若肾水亏虚,相火旺盛,血为热迫,而见耳中出血。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处方∶知母10g黄柏10g龟版20g生熟地黄各20g怀牛膝10g丹皮10g仙鹤草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侧柏炭10g泽泻10g 二诊∶服药3剂后,耳内出血减少,每日仅出血两三次。又宗原方续服药3剂,尽剂后耳中出血已止,头晕、腰酸亦轻。停药观察1周,未见出血。半年后随访,耳衄未发。 【按语】耳衄为临床罕见之证。此病乃属肝肾阴亏,龙雷之火升腾,血随火动之耳鲤。采用滋阴、凉血之法、获得良效。唐容川云;"血从耳出者···相火旺,挟肝气上递,及小肠相火内动,因得挟血妄行"。《类证治裁》谓;"血出耳窍,属肝肾二经···若常有滴血,不肿痛,尺中沉数,多肾经阴虚火升,用六味加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