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滋阴和血、清热化湿法治愈脏毒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一例 张某,男,12岁。 初诊∶1983年9月10日。 主诉及病史∶1周前,午饭后感腹部不适,傍晚即腹痛阵作,呕吐,腹泻3次,小便短少,口不渴,服用藿香正气水后,稍安。次晨见恶寒发热,便稀如水,色如赤豆汤,偶夹腐肉状物,经某县医院治疗,身热退,呕吐止,泄泻减。偷食冷水饺后,病情复发,腹泻缠绵不愈,面色淡白,四肢冷而浮肿,转来我院,经西医诊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低蛋白血症。给血浆及抗生素等治疗数日乏效,请中医会诊。 诊查∶面色淡白;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阴囊晶莹光亮,呈欲破渗水之状;腹胀膨满,叩之如鼓;手足厥冷,小便尚畅;大便溏稀,如赤豆汁色,偶夹腐败海蜇皮样物,其味腥臭;脉缓,舌嫩少苔。 辨证∶饮食失于节制,感受暑季湿热,运化失职,暑湿热毒,郁蒸肠道,灼伤营络,耗气损血,戕脾伐胃,而成虚实夹杂之候。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和血,益脾化湿。 处方∶赤白芍各10g川黄连6g阿胶10g参三七3g地榆炭15g白头翁10g黄芩10g黄芪20g青陈皮各10g炮姜5g藿香10g 水煎服。 二诊∶药进2剂,其证平平,病情同前。度前方攻伐有余而补益不足,故去白头翁、藿香、青陈皮,加红参6g、砂仁5g、乌梅10g。 三诊∶服药5剂,腹泻渐止,纳增肿减,诸症好转。改用健脾益气固肠法。 处方∶红参6g山药10g茯苓10g莲肉10g白术10g补骨脂10g肉桂3g炒麦芽15g砂仁5g黄芪20g乌梅15g煨诃子6g 水煎服。 此方服至二十余剂,浮肿消退,精神转佳,改服参苓白术丸合人参健脾丸,以资巩固。 【按语】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属于中医学"脏毒"范畴。《证治要诀》云∶"血浊而黯者脏毒",可见中医对此病早有认识。此例病情反复,迁延日久,暑湿热毒,郁蒸肠道未清,而气血耗损,脾气虚弱已成,故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拟方补益与清肠并用,继之再进调补脾胃以收功。 四、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一例 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连翘15g花粉15g大贝10g马勃10g桔梗10g板蓝根30g防风10g竹叶10g滑石15g生地黄20g川黄连10g 水煎服。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