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男,1928年10月出生,江苏如东县人,教授、主任医师。1941—1946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7年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毕业;1948年在父亲诊所襄诊;1949—1955年自己开业行医;1955—1956年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1983年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等职;曾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曾兼中医系主任)。 临床五十余年,对中医内科专业有特长,善于辨治疑难杂证,对心肺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哮喘、厥脱(休克)及急性肾衰、胃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病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能孰练应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尤其强调病机分析,力倡第二病因(病理因素)说,认为辨证既应规范,又须知常达变;论治既须与证对应,更要从理论上扩大思路,多途径寻求治法。重视复合立法,既讲究虚实补泻,标本缓急,又重视其相互关系。用方灵活变通,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能从同类药的共性中寻求个性,讲究配伍关系。治病特别重视气血,着眼痰、瘀,如对高血压病、厥脱的研究皆强调从气血立论;对出血热、乙型肝炎的治疗常从瘀热着眼;对高血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从痰瘀痹阻为其论治依据。又认为脾胃疾病每易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有时尚须温清消补复合治疗,对传统理论的应用有进一步发展。三十多年来坚持科研工作,以应用研究为主,结合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主持各级课题十四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九项),已完成八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级奖两项,其余正在报奖,共研制新药十四种。科研设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经验为依据,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如倡出血热的"病理中心在气营"、厥脱(休克)的基本病理特点是"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等。据此采用相应治法,使疗效明显提高,降低了病死率,多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57年起承担历届多种类型中医内科教学,自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在组织和改革教学、编写教材、培养师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创建了中医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的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为临床专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途径,发挥了先导作用。尤其在开展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研究、开设急症教学课程、培养中医人才的临床应急能力、推动中医急症学科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主编、副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教材,著作共二十一部,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一、健脾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臌胀一例 唐某,女,61岁。 初诊∶1990年10月30日。 主诉及病史∶腹部胀满四个月。 诊查∶患者今午6月起纳差、乏力,腹胀逐渐加重,腹部膨满,胀大如鼓,膜胀不适;下肢浮肿至膝,按之凹陷,青紫发黑;面颧暗红;赤丝显露,唇紫;大便尚调,尿少;怕冷,形体消瘦;舌质紫,苔薄黄腻,脉弦滑,B超检香∶肝区呈弥漫性细小光点,部分增粗,分布不均,肝前区出现液性暗区。肝功能血清总蛋白64g/L,白蛋白2.8g/L,球蛋白36g/L,硫酸锌浊度试验18U,谷丙转氨酶80U;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36%。 辨证∶肝脾两伤,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利水。 处方∶生黄芪20g焦白术10g猪茯苓各20g泽兰泻各10g路路通10g木防己10g稽豆衣10g炙蟾皮5g川椒目3g葶苈子10g马鞭草20g 另∶陈葫芦瓢60g,7剂,代水煎药,口服。 二诊∶11月8日。药后腹水显著消退,胀急的腹部回软,下肢浮肿及青紫减轻,纳增。前法再进,原方30剂,水煎服。 三诊∶12月8日。腹胀、足肿消失,下肢肤色正常;尿量增多,色淡黄;面色暗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12月5日B超检查,腹水(—);肝功能∶血清总蛋白68g/L,白蛋白38g/L,球蛋白30g/L,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锌浊度试验13U;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23%。原方药30剂,水煎服,以资巩固。 【按语】肝硬化腹水,病属肝脾癥积演为臌胀。本例主要病机在于肝脾两伤、气虚气滞而致血瘀水停;气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腹水为标中之标。其病在水而源在气血,由于肝失疏泄条达,脾失运化转输,而致水湿内生。为此当宗治肝实脾之意,健脾补气以行气,气行则瘀化水利。药用黄芪益气补脾;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稽豆衣、楮实子养肝利水;泽兰、马鞭草化瘀行水;葶苈子下气行水;沉香化气利水;椒目、防己利水祛湿。标本合治而腹水消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