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文济医案(十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四、健脾、消食、和中法治愈稚儿腹泻一例

金某,男,1岁半。

初诊1962129日。

主诉及病史∶自122日起,腹泻频繁,日夜十余次;粪便初则兼有黏滞,后则如清水样便;伴有呕吐,不欲乳食,1周来神困疲倦。曾在某卫生院治疗,给以氯霉素、合霉素、磺胺类等西药治疗,未见好转。于7日转本院儿科住院,经过治疗,依然呕吐乳食,腹泻仍剧,病势严重,邀请中医会诊。

诊查∶面色苍白,精神萎弱,泛恶呕吐,腹膨作胀,便滤泄泻,心烦焦灼,两眼睑轻度凹陷,粪便略带腥气。舌苔白腻中厚,脉濡数。

辨证∶稚儿脾胃薄弱,复因饮食不洁,遂致中宫消化乏权,伤食泄泻之候。

治法∶健脾消食和中。

处方∶焦山楂9g焦建曲9g焦麦芽9g制川厚朴4.5g制半夏4.5g新会皮4.5g大腹皮6g赤茯苓9g福泽泻9g焙车前子包)9g3

配合针刺,取穴∶足三里(双),长强不留针,每天1次,连续3天。

【按语】稚儿腹泻,乃因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无论外感或内伤,均可导致泄泻。若失治,可引起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障碍,后果不佳。本例采用保和丸加减内服治疗,配合针刺疗法,服药1剂,针刺1次,呕吐腹泻减轻,经过3天治疗,泄泻止,乳食渐进而痊愈出院。

十五、宣肺痰、解毒镇惊治愈肺风痰喘一例

叶某,女,5岁。

初诊1976327日。

主诉及病史∶高热,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喉间有痰声,于325日住儿科病房治疗,经过抢救,病势未见轻减,邀请中医会诊,协助抢救。

诊查∶高热持续不退,呼吸艰难,面色青紫,鼻翼煽动,咳嗽气喘,痰声辘辘,脉细数,舌苔薄黄。

听诊∶心率160/分,两肺满布湿性啰音。

辨证∶风热犯肺,热邪炽盛,肺失宣降,热炼肺津,水液成痰,痰热阻滞于气道。肺气阻塞,导致心阳不振,影响心血的流畅。西医诊断为重型肺炎。

治法∶亟拟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处方∶广地龙9g川黄芩6g粉前胡6g光杏仁12g生甘草4.5g蒲公英15g潞党参9g焦瓜萎9g净连翘9g净银花9g板蓝根9g赤茯苓9g1

羚羊角粉0.9g,另吞先服,温开水送下。

二诊328日。午后体温仍高,咳嗽殊甚,气带急促,痰稠黏腻。脉数,舌苔薄黄。听诊∶心率仍速,两肺仍有湿性啰音。治从前意出入。

处方同前,除党参、瓜萎、银花、板蓝根、赤茯苓,加生石膏30g、大青叶12g、黑山栀9g、淡竹叶9g1剂。

三诊329日。体温渐趋下降,咳嗽不扬,喉间痰声较少,大小便正常。脉数,舌苔黄腻带灰。仍宗前意化裁。

处方同前,除羚羊角粉,2剂。

四诊331日。体温虽趋下降,午后仍略见升高;咳嗽晨起较剧,气急渐平。舌质红,苔黄腻带干,灰色已退,脉仍带数。再进清热宣肺化痰之剂。

处方同前,除生石膏、大青叶、山栀、竹叶、加甜葶苈9g、鱼腥草15g、玉桔梗6g、象贝母12g2剂。

五诊42日。体温渐见下降,还未完全清澈;咳嗽仍甚,咯痰不易;口渴引饮,大便亦行。脉微数,舌苔厚腻带黄。再进清热宣肺化痰之剂。

处方同前,除连翘、葶苈、蒲公英、桔梗、象贝母,加广地龙9g、粉前胡6g、生石膏30g、天竺黄6g、生苡仁12g、云茯苓12g、板蓝根9g2剂。

六诊44日。尚有低热,咳嗽仍甚,心烦、口渴,食欲较增,大便亦行。脉数,舌苔黄腻已化,出现白腻苔。听诊∶右下肺仍有少量啰音。从舌脉辨证,病邪已呈由里出表之势,当因势利导,然病久体质虚弱亦当兼顾,拟进益气强心、清热宣肺之剂。

处方∶炙麻黄3g生石膏30g光杏仁12g生甘草3g川黄芩9g鱼腥草15g

广地龙9g净连翘15g净银花15g白茯苓12g蒲公英15g

东北白参4.5g,另炖代茶服之。

服药2剂,身热退清,咳嗽气促较平,喉间质声消失,精神较好,食欲亦好,病情已见好转。又服前方药2剂,听诊;右下肺湿性啰音消失。后用益气健脾之剂调治,痊愈出院。

【按语】患者稚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无权。外邪乘虚侵袭,外束肌表,内犯于肺,肺气为邪气阻遏,失于宣达,肺中津液化为痰涎,阻于气道,致使肺脏发生炎性病变,形成肺气上逆、肺气闭塞,影响肺气肃降通利,导致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等一系列症状。西医学诊断为重型肺炎。中医学谓之肺风痰喘,属危重证候,急用羚羊角粉救急,具有清热解毒镇痉作用,防热剧生风;地龙有清热、缓解支气管痉挛之功;黄芩泻上焦肺热,与地龙配合,对风热闭肺化热者功效颇佳;前胡、杏仁宣肺化痰,促进气管分泌;蒲公英、银花、连翘、鱼腥草、板蓝根等都有清热解毒之功;党参、甘草补气以振心衰。从二诊至五诊,加强清热消炎祛痰之力,加生石膏、大青叶、黑山栀、淡竹叶、葶苈泻肺。至六诊时,苔由黄转白腻,咳嗽气促较平,听诊右下肺仍有少许湿性啰音,说明炎症未除,病邪已有由里出表之势。乃因势利导,运用清热宣肺平喘之法,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结合东北白参以补气强心,连进药4剂,体温清澈,咳嗽气急等证消失;后以益气健脾调治,痊愈出院。该例辨证颇为重要,感受风寒不解,久之可以化热,里热缠绵,也可由里出表而解。须及时掌握病机变化,正确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方可化险为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