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蒯彻的的妙计

 云泥望悬 2021-12-21

蒯彻的妙计

韩信将死之际,仰天长叹: “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注释:韩信说:“ 我后悔不用蒯通的计谋,却被(这些)男、女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 ?。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智谋出众的人物,比如“运筹帷幄”的张良、项羽的亚父范增、四大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为刘邦六出奇计的陈平等等。然而有一人,可以说是在这众多的谋士中首屈一指,他就是:蒯彻!其实,三国历史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精彩的一段历史之一,而我认为秦汉战争时期的精彩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国时期,而且这些谋士的谋略也比诸葛亮之类不遑多让!

蒯彻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世人评价辩才无双啥意思?洞察人性:洞察人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但它并不是一门只允许少数专家研究的科学,其本质决定了人性必须由全人类共同探讨,协力挖掘其蕴含的秘密。人性是什么?“我这么做是因为有好处!” 怎么样获得好处?所以心理学家总是让人追溯过去,然后发展出一种精神创伤学说。分析来分析去,告诉你“你之所以这么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然后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你去医生那里看感冒和发烧,如果医生只分析病因,告诉你说:你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穿太薄了,然后就没然后,你会满意吗?过去,经常被当成挡箭牌来用。原因论和决定论,让我们止步不前。所以才会出现韩信将死之际,仰天长叹。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这话在正规的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意为自讨苦吃,不懂变通。人们往往处于危险之中却是浑然不知,策士的作用览尽天下。及时告诉你面像有倒霉纹路,你将死去。结果怎么着?大将军齐王韩信死去,想不死都难。后世阮籍评估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一次,阮籍经过广武。广武地势险峻,分东、西两城,相距约四百米,中间横梗着一道深涧。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这里曾是刘邦、项羽激战的战场。阮籍登高远眺,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不由得大伤情怀,发出感慨说:“唉,可惜当时没有英雄豪杰,竟使这一批无名小辈流氓功成名就。”说完,落下了眼泪,然后悲伤地离去。阮籍是三国时代的名士,他风流倜傥,放荡不羁,言谈举止常出人意外。却点出了事物核心内容。秦统一中国,灭六国许多英雄也成了战争的陪葬品。故而剩下的流氓地痞,弄出了楚汉战争。尊严从来都是填饱肚子才考虑的事,你见哪个乞丐是活的有尊严的? 但是蒯彻两计又作如何解释。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谋士大爆发时期,如果要把这个时期的谋士做一个排行榜,那么贾诩肯定能够名列前茅。但是在秦末这个谋士相对稀缺的年代,有一个人和贾诩有着很相似的谋略和经历,这个人就是蒯彻,后来为避讳汉武帝刘彻被改名为蒯通。这个避讳有点荒唐滑稽,刘彻与蒯彻并不是同时代的人,避啥讳?无非后代儒生阿谀奉承之作为而已。

蒯彻初次亮相是因为陈余、张耳认为陈胜难成大事,于是就去劝说陈王派兵攻取赵地,陈、张二人随陈王麾下的武信君武臣略赵地,一路打到了范阳县。这个时候范阳县的蒯彻就来见县令,开门见山就说:“县令大人,我是来给你吊丧的,不过也是为你贺喜的,”徐公听了蒯彻的话,有点莫名其妙,说:“先生,你说得太玄了,我听不懂什么意思。”蒯彻说:“秦国的法律严苛,你做了这么多年县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黥人之首断人之足,范阳的子弟对你都恨透了。现在除暴秦大军打过来了,他们巴不得斩了你的脑袋献城投降,所以我才提前来向你吊丧呀!。”徐公听后觉得有道理,说:“先生,你讲得很有道理,现在局面确实很严重。那你向我贺喜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蒯通接着说:“我虽然不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但听说武信君礼贤下士,他一定会派人来向我请教平定燕、赵的策略。我打算这样对他说:用流血的战争来攻城掠地,并不是好办法。如果你采取我的计策,则用不着损失一兵一卒,只要发一个文告,便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现在,范阳县令准备献城向你投降,如果你不接受他的投降,杀了他,那末燕、赵之地各城的守将都会知道,献地投降是要死的,他们就一定会死心塌地坚守城池。如果那样的话,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你的军队就攻不进去了。依我之见,你不如接受范阳徐公的投顺,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坐着华丽的马车,在燕、赵之地兜兜风。燕、赵之地的守将们得知,范阳徐公投顺之后比过去更荣华富贵,便会争先恐后地向你投顺。那时,你只要发布一个文告,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了。”徐公听了蒯通的这番话,说:“你说得对极了,使我茅塞顿开,太谢谢你了!”于是,徐公马上用车送蒯通去见武信君。武信君听了蒯通的话,果然马上采纳他的策略,立即派出庞大的车队接受县公的投顺,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果然,赵地的三十个县令闻讯都纳地而降,蒯彻一张嘴顶得上千军万马,为武信君立下了大功。

蒯彻巧用计谋,不动一兵一卒就帮助武臣攻下几座城池。这样的人比项羽这类猛将更可怕,项羽杀人用的是刀,而蒯通救人用的是脑子。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刀是冷的,但嘴是热的,蒯彻既然名讳汉武帝刘彻,叫啥玩意?蒯通是吧?先前名叫彻对吧?暗合通彻词典。通彻是什么意思?闻祸福之事不通彻,人主迷惑而无从悟。祸福的事例不得通报,人君迷惑而无从觉悟,这种情况,便是被闭塞的君主的世道。

天才的蒯彻为什么不选择刘邦?刘邦是一个闾左之人且好色无赖之徒,而且唯利是图,只相信自己,对每一个功劳突出的人都非常戒备。彭城之战刘邦的表现天下皆知,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这时有一个女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诸侯魏豹的房间里,却十分忙碌。因为魏豹有一位夫人,名为薄夫人,在刘邦和诸侯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叫来了魏王豹,焦急地对他说,赶紧收拾行李,我们快点逃走。薄夫人一番话,让忙于享受的魏豹一脸蒙B,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薄夫人,估计当时魏豹认为薄夫人脑子压扁了。但是薄夫人的本事如何,没有人比魏豹更清楚,对于这位薄夫人,魏豹除了喜爱之外,还十分尊重,因为薄夫人几次三番,都给他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即便当下一片欢腾,薄夫人却提出要出逃的要求,魏豹虽然不理解,却还是依从了薄夫人,在欢庆之中的彭城,悄悄逃走了。这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女人薄姬,薄姬名字确实响亮,因为与刘邦一夜情,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汉文帝刘桓,而刘桓儿子汉景帝刘启,孙子汉武帝刘彻。所有楚汉战争的成果均为薄姬所得,而且薄姬与刘邦并无多的感情。当然这是后话。而彭城的诸侯联军60万,这个60万肯定虚报,充其量也就20万不到。结果怎么着?被项羽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楼烦骑兵一击即溃。大量溃兵亡命而逃,项羽此次以3万骑兵奇袭彭城之战,斩杀汉卒超过十万,继续追击之下,又斩杀不少。可是刘邦却凭着马车,逃脱了楼烦骑兵的追杀。这里有个疑问。马车肯定比骑兵快,骑兵坐在马上,重量在马身上,而马车重量在地上,马只是起着拖曳的作用,即便如此刘邦还嫌马车慢,中途两次将将其儿子、女儿蹬下车,多亏夏侯婴两次救护,还是逃过一劫。积善三年无人晓做恶一时天下知。蒯彻难道不知?蒯彻怎么可能事沛公呢?其实察言观色、为人处世之道,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在今天,都是生存的不二法则,即便你有韩信之才,若没有薄夫人这样的生存之道,最终的结局也只有名裂身死一途。蒯彻给后人留下了固若金汤这样的成语。同时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与薄姬的生存之道执轻执重呢?蒯彻的天下为公与薄姬的个人安危不可同日为语相提并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蒯彻对战争的领悟透彻,以一介庶民利舌救下赵地之民。实为楚汉谋士之最。相比项羽之谋士范增,刘邦之谋士张良、陈平全都主张以暴力解决问题,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用暴力制止暴力,不知道它的坏处所在。但是刘邦之谋士张良、陈平也有主张和平解决之范例。项羽完全是暴力,坑杀秦军俘虏20万,在齐地的屠城。项羽进入咸阳,却屠城、杀降、烧宫室、抢珠宝、掳妇女,可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项羽举起屠刀杀俘时其反作用,不是用在自身吗?当刘邦放出狠话,杀项羽者赐千金,封万户候时,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汉军中五个秦人,不再将力拔山兮的项羽视为人,视为奇货可居,管你拔山拔地,砍成五大块。有时仇恨与贪婪无坚不摧。这当然是杀俘时其反弹力。与其说是汉军杀死了项羽,还不如说是项羽自己杀死了自己。当然后世文过饰非说是自刎。谁又亲眼看到了呢?起码人证、物证没有吧?当然项羽的除暴秦还是功高盖世。司马迁的如椽之笔也不会写的项羽太难堪。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其是非功过,人生行藏,任人评说,或者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需要注意一个倾向。彭城之战天下诸侯发难直指项羽为什么呢?天下诛灭了暴秦是吧?又跳出一个暴力战神项羽,怎么着?天下共击之。项羽有盟友吗?

然而就在蒯通成名后不久,他却“神秘失踪”了,蒯通在5年以后,也就是汉四年,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蒯通给韩信献上了“伐齐之策” 。齐地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山东,具体就是西到太行山,北到黄河以北,南到徐州,东临大海。山东的战略优势,在于以富饶的山东半岛为腹地,凭借黄河天险、鲁中丘陵为依托,北可进攻河北,南可攻击江淮,西可逐鹿中原。关于山东地形的战略意义。齐地如此重要,不管你是割据河北,还是问鼎中原,亦或是如称雄江淮,齐地的割据势力可以随时能毫无阻碍的攻打你。对于项羽而言,他建都彭城,紧紧挨着齐地。要西面制衡诸侯,就必须让齐地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不然他在东西分际的成皋、定陶一线与敌人作战,自己的后背和腹地就毫无防备地暴露给了齐地,不管是开始的田荣还是后来的田横都能随时给他一刀。最后齐王韩信出兵齐地,则彻底敲响了项羽的丧钟。可以这么说——建都彭城的项羽,命门就是齐国。

蒯通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授命于刘邦引兵东,进攻齐国,还未渡平原就听到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韩信正要退兵,蒯通鼓动其偷袭齐国,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听其计,趁齐国不备,一举攻克齐国都城临淄。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班固也认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蒯通的计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刘邦,再当时的情况下,主战场刘邦被项羽围困,随时有生命危险。齐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当时田氏掌握齐国当然不利于刘邦以后统治,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亦会出现功高盖主。而后来差点三分天下以及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割地请战亦是证明此点。蒯通的计策却是有两个受益者,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我们着重分析。汉三年末四年初,项羽在荥阳虽然处于攻势,却一直未击破刘邦主力。而自己的粮道一直面临彭越的骚扰却无计可使。北面的齐国处于对楚后方威胁,却因为旧恨难平而彼此虎视眈眈。因为齐国并不强大,且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理才彼此相安无事。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齐投降汉合兵与韩信进攻楚大后方,楚地必然危矣。韩信破齐楚联军项羽恐慌,派使者游说韩信亦是明证。而韩信偷袭“友邦”,使齐反而投向楚合力抗汉,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项羽派龙且救齐无疑是不但可以解救此次危机,亦是对汉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面临这样的局势,刘邦亦看出齐地战事的重要性派出多路军队支援韩信,这就是多路不属于韩信而参与破齐楚之战的缘故。最终韩信出色的战术能力以及龙且贪功冒进使蒯通乱齐之计化为乌有。

项羽当时在西边的荥阳,龙且在南边九江刚剿灭英布,项它在彭城。西楚如此高的效率可以推断对此早有预谋,蒯通献计乱齐大概西楚对援救齐国已经做好准备。韩信破齐楚联军占领齐国,使西楚再次面临四面受敌的巨大危机中,如果破不了此局,项羽可以说败局己定。在此情况下,“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提出三分天下。而这项羽方武涉提出的三分天下,与蒯通向韩信建议三分天下不谋而合?而韩信独立最大的受益者亦是项羽,不但解决大后方问题,又可以做观汉之内乱,或是趁机主动出击,或是帮助韩信自立,进退自如。千古谁识蒯通?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蒯通又说韩信,劝他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王,并进一步指出人心难测,刘邦虽有恩于他,但不可恃,今功高震主,处境危险。韩信不听蒯通之言,仍然不肯背叛刘邦。

韩信竟然直接向刘邦索要“齐王”之位,这摆明了是要破坏刘邦的统一大业。这条馊主意也只有韩信这个可爱的脑袋能想出来,这时刘邦还会与韩信推心置腹吗?自然不会,此时,韩信已经慢慢成为了刘邦的敌人,已经成为了他统一大业上的一个阻碍。因此,注定了韩信不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不管他造反与否,他的死路都是注定了的。等韩信帮着刘邦灭掉项羽之后,韩信也成为了刘邦砧板上的肉。蒯彻看韩信这个家伙实在是窝囊,怕韩信这个猪队友出卖,所以就装疯卖傻避祸而去。

结果怎么着?韩信临死之前,还没忘了当年蒯彻的上策,:“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临死出卖了蒯彻,刘邦听说了这句话以后,就让人把蒯彻抓到长乐宫。由高祖亲自审理。刘邦问道:“淮阴侯造反,可是你调唆的么?”蒯彻从容答道:“是的。”刘邦一听大怒:“不把你火烧油炸不解我心头之恨。来人,给我拉出去!”蒯彻毫无惧色,昂首挺胸大叫:“冤枉!”刘邦喝令武士:“慢!”又问蒯彻:“你调唆韩信造反,罪比韩信还重。今日杀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可叫?”蒯彻道:“秦皇无道,乃失天下,各地英雄,群起而逐。秦朝灭亡,众豪杰你争我斗,相互残杀,以谋帝位。在这种情况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有才能,谁有力量,谁先下手,帝位便可先得。古人云:“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蒯彻的狗论,谐趣横生。盗跖的狗向尧吠叫,不是它以盗跖为贵而轻视尧,而是因为狗本身就爱朝着主人以外的人吠叫。这里的狗指蒯彻,盗跖春秋大盗这里指韩信,这里的尧一般指尧帝意指刘邦,给他戴高帽子假意奉承他。暗讽刘邦这个尧帝居然与盗跖大盗韩信相勾结,那么刘邦比盗贼还盗贼。蛇鼠一窝,不过刘邦没读几年书,还真以为自己如同伟大的尧帝。刘邦本身就是地痞流氓出身。蒯彻暗骂他都不知道,怪不得往儒生帽子里当众撒尿。蒯彻为了逃命自喻狗,狗吠生人尧很正常。】我认为,这道理就是各为其主。因为当时,我只认识韩信,不认识陛下。我为韩信着想又有什么不对呢?” 高祖听了默然。蒯彻接着说:“今日您已得天下,四海之内,看起来是稍有平静。但是您应该想到,暗中也并不是没有反对你的。现在,我是被你拿住了,命人烹杀。试问陛下,您能把暗中反对您的人一个个都杀掉吗?同是反对您,单单杀我,不杀他们,我岂不是冤枉么?”高祖听后,自觉言之有理,不禁微微笑道:“往日别人都说你能言善辩,我还不信;今日看来,的确长于辞令,是个人才,也罢,朕今天便赦你无罪。”言毕,便令卫士将其松绑,仍将其放回齐地去了。刘邦这点还是有自知之明,当时天下异姓反王蠢蠢欲动,如果动用暴力到处剿灭,那么自己将步暴秦、暴力项羽之后成为第三位天下共击之的主儿,也许听懂蒯彻骂他之话,再者已经杀了韩信,再杀蒯彻,引起天下恐慌。蒯彻一策士也构不成威胁。策士,只有被当权者赏识才能被任用。因此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同时说明刘邦权衡利弊得失城府之深。

究其韩信不敢自立。刘邦毕竟是生姜老的辣,他起用韩信时还留了一手,就是韩信的手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心腹,这些将军的存在不是威慑吗?

其一,张耳。张耳和刘邦交情深厚。刘邦年轻时,不喜欢做农活,仰慕魏公子信陵君,于是就向西到魏国寻访信陵君,结果等到了的时候才知道信陵君已死,刘邦就在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家住下来,和张耳结为异姓兄弟。魏国灭国后,刘邦才回到丰沛老家,张耳也到处逃亡以躲避秦人的追捕。刘邦反秦后,张耳也在赵地起兵,后来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刘项反目后,张耳归顺刘邦,刘邦对张耳非常信任。韩信北上攻伐诸侯时,刘邦是让张耳和韩信共同领军的,其实就是防着韩信拥兵自重。定代下赵后,韩信推荐张耳为赵王,刘邦就同意了。刘邦前两次调韩信军队时,有张耳在,韩信不给也得给刘邦。这点蒯彻也告诉了韩信张耳实际上是监控你的。

其二,曹参。曹参与刘邦本来都是沛县人,关系非常好。沛县起事时,是曹参和萧何请刘邦回来当沛公主持大局并带领大家造反的。曹参后来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一直打到咸阳,每战必奋勇争先,经常第一个登上城楼,刘邦封汉王后,就封曹参为建成侯。在韩信下魏、定代、攻赵的战役中,曹参一直辅佐韩信,在韩信手下独挡一面,并斩杀夏说、戚将军,跟随韩信攻齐的战斗中,打下了临缁,参与了攻打龙且的战争,俘虏了田光、田既等齐国的将相。跟随韩信参加垓下之战,立下赫赫战功。项羽死后,被刘邦留下平定齐地残余敌对势力。有曹参在,刘邦调兵,韩信要是不给,曹参第一个就会砍了韩信的头。

其三,灌婴。灌婴是在砀郡就跟随刚起兵不久的刘邦,一路征战,东挡西杀,一直打到咸阳,立下赫赫战功。楚汉相争时,灌婴又跟随刘邦打到彭城。彭城大败后,刘邦针对项羽楼烦骑兵的优势,也组建自己的郎中骑兵队伍,灌婴就被选为郎中骑兵将领,率领汉军郎中骑兵纵横捭阖,在荥阳前线与楚军进行激烈交战。前两次刘邦调取韩信军队时,都是灌婴去把军队接回的。灌婴还率领郎中骑兵队伍跟随韩信参加了灭齐的战斗,以及后来消灭龙且的战斗。有灌婴的郎中骑兵部队在,韩信难道不知?韩信不敢轻举妄动顾虑最大疑点,不能控制郎中骑兵。

灌婴的郎中骑兵比项羽的楼烦骑兵还要厉害。所以韩信实际被他们基本架空了。如果听取蒯彻之策。张耳、曹参、灌婴三人如何处置?张耳、曹参手下人基本上是赵魏齐等地人,而灌婴的郎中骑兵全部是秦人。历史上蒯彻也没给出良策。实际上,韩信未必不想当皇帝,只是知道自己实力还不够。后来他也向刘邦要了王位,可能他还幻想刘邦像项羽一样,给诸侯国自主权。谁知道刘邦一当政,就调韩信为楚王,最后又伪游云梦擒住了韩信。

有人说蒯彻是韩信的一个重要的谋士,为韩信出的这两个著名的馊主意叫做“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是典型的猪队友。甚至有人说是项羽派来的臥底。蒯彻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也确实符合楚军的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印证祸患就出在彼此贪心不足,而且人心是变幻莫测的。意谓人为了私利,是不惜出卖朋友的。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蒯通的坟墓提着一句诗: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

段春林写於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