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文娟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很大原因是个中人物在不断成长,始终呈现出生命的发展动态,人是“活”的,故能时时予以读者真切的感受与领悟。
从某个角度,可以说,《红楼梦》描述了宝玉这个少年的成长史。
鲁迅先生曾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盛筵之下的离散,悲喜之中的幻相,宝玉以他独特的敏锐触觉去感知,而在曹公的如椽巨笔之下,读者也随之领略到这“悲凉”之感,仿若经历宝玉的心境,感受宝玉的感受。
成长过程中的宝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对应着人生的四重境界。
01
执于索取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他不爱八股文章,不喜峨冠博带,拒绝仕途经济,厌恶须眉浊物,却唯独钟情世间女儿。
他不但爱家中的姐姐妹妹,也爱伺候他的丫头们,有过一面之缘的“穿红的”女孩,城外乡下的二丫头,甚至刘姥姥凭空杜撰的“茗玉”小姐,无一不爱。
他最大的兴趣是做“无用”之事:为女孩儿调制胭脂膏子,在丫头面前做小伏低,为丫环充役,偶尔为平儿理了一次妆,为香菱置换石榴裙,便欢喜异常,无限满足。

他最大的愿望是所有的女孩儿都能守着自己,“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哪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
这是宝玉对于爱的独特索取。
他爱女孩们,也希望女孩们也都爱他,并以他期待的模式长久陪伴。
当然他的爱是基于尊重与体恤,完全有别于世俗男子的淫乐悦己,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却也是一种别样的索取,实际上亦属人性的贪执,同样是向外追求与占有。
人生之初,大约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我们迷恋于世界的精彩,以为自己想要的一切,无不源于外在。
我们以为爱是永恒,希望所爱之人能永远陪在身边,不离不弃,直到海枯石烂。
爱情,事业,金钱,名利……无不希冀收括囊中,为此付出辛劳,不断奋发进取,但欲壑难填,收获总是不够,妄图拥有更多,永远无法满足。
亦舒作品中有一句名言:“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因为它切中人性。
爱与金钱,原是基本需求,却容易让人陷入无厌足的贪婪与欲望之中。
过度的索求并不能让我们拥有更多,反而还会加速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初心,比如自由。
生命不会因执着而改变原先的进程,也不会因执于索取而获得真正的圆满,手中紧握的东西未必坚不可摧,放下执念的世界才会更加辽阔。

02
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玉,出生以来便是贾府的金凤凰,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可谓众星捧月,万众瞩目,不成想却在一个小戏子身上吃了瘪。
因有一日,宝玉游荡腻烦,想起家中豢养的唱戏的女孩们,一个小旦叫龄官的,唱得最好,便来找龄官给他唱一曲。
谁知龄官不买宝玉的账,不但拒绝为他唱曲儿,还态度冷漠,拒人以千里,“……见他进来,文风不动……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谁见了宝玉不上赶着套近乎?这般冷眼,嫌弃,不屑的对待,确是人生第一回。
宝玉从未有过这番被人厌弃的经历,不禁讪红了脸。
随后又目睹了龄官与贾蔷之间旁若无人般的爱情景况,不觉痴了,领会了二人对彼此的情意,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龄官只是大观园众多女孩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给了宝玉无异于当头棒喝的一击。

宝玉由此顿悟,原来并非所有的女孩都爱自己,原来自己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想得到所有女孩的眼泪,是无法企及的奢望,人这一辈子,只能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人生际遇,各有因缘造化。金贵如宝玉,也有人看不入眼,猥琐如贾环,也有彩霞爱他。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开始内省,开始成长了。
他不再任性,对得不到的东西,不再强求,他不再执着,对无法达成的愿望,学会释然放下。
一个意气风发,唯我独尊的少年,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想象中的模样,他沉默,失落,感叹,暗伤,也接受,调整,适应,疗愈,他站在生命的岸边,看见时间的河流湍急而逝,无法阻挡,只能顺势前行,他能迎风展翅,也能逆风飞扬,他克服了来自外界与内心的障碍,盘旋上升,到达新的高度,这便是成长。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他便开始成为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历经沧桑,两鬓斑驳的中年人,都曾是这样的少年。
03
不执于形
金钏儿因与宝玉调笑,被震怒的王夫人撵了出去,继而悲愤投井。宝玉十分愧疚,在金钏儿生忌这日特地出府祭拜。
这日也是凤姐的生辰,府中诸人为她庆生,吃酒看戏,好不热闹。宝玉却一早从家里躲了出来,着素衣素服,骑马来到城外的水仙庵,焚香拜祭金钏儿。
待他回府,步入热闹场中,众人嗔怪他不该在如此重要的日子缺席。黛玉也借《荆钗记》中的一场戏敲打他:“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也就尽情了。”
黛玉不反对宝玉去拜祭一个丫头,但认为形式、地点皆不重要,而只需诚心致哀,尽了情意,也就是了。
可见这个阶段的宝玉不如黛玉能悟,还是比较执着于有形外在,而到了五十八回,他开始意识到一切有形物质不过是外相,他为在园子里烧纸的藕官开脱,并让芳官嘱咐她:“以后断不可烧纸钱……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样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苍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随便有新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于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他说只要“心诚意洁……不在虚名”,比起当日逃离凤姐的生日宴,特地着素衣素服出城找地儿祭奠金钏儿的举动,此时不断成长的宝玉已然彻悟了许多,他已不拘于形,不着于相,一切皆从本心。
犹记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性情豪放,行为怪诞。他的母亲去世,家中下人来报,彼时他正与友人对弈,听闻不为所动,继续下棋,又拿酒来喝,喝着喝着,突然大声哀嚎,苦痛不已,吐血不止。守孝期间,依旧饮酒食肉,不循常理,为此有人弹劾他,说他违反礼教,其实阮籍是个孝子,他只是不拘泥虚礼,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悲伤与悼念,与那些只做做样子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有谁规定,表达哀思的方式,必须得一致?
生活的模式,人的情感形态,本就万千不一。
然而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少会为名所累,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那些来自外部的评议与衡量标准,确实极大影响着个人选择。
比如,女孩最好的出路是进入体制,轻松稳定,一劳永逸,男人没有野心就不算男人,女人不结婚生子就不是完整的女人……
人们大多以普世价值固有模式去看待别人,并被如此看待。
其实,人终究会明白,无论进入到哪一种模式,体制内外,结婚与否,生不生娃……你的幸福都与一切外在形式无关,而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樊登曾说:“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一个人若没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不能让自己充盈圆满,那么无论置身何种境地,都只能人随境转,受缚其中,不得出离。
活在尘世,奔忙衣食,案牍劳形,泯于众人,是生命的常态,但我们可以不受限于庸常的外在形式,选择在内心修篱种菊,追寻本真,活出自我,亦是快哉。

04
万缘放下
张爱玲平生所言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读红楼的人大多心怀这第三“恨”。
红楼未完,固然遗憾,但宝玉的结局,其实早已写好。
悬崖撒手,远离红尘,出家为僧,从曹公布下的草蛇灰线中即可推断。
而在开篇第一回,也已暗伏了宝玉的去处。
第一回通过甄家的“小荣枯”映射贾府的“大荣枯”,而甄士隐这个人物的结局就预示了宝玉的结局。
甄士隐有贤妻娇女,有钱有闲,禀性恬淡,不念功名,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不啻神仙一流人品。他心存悲悯,热忱帮助落魄书生贾雨村考取功名,不图回报,只因爱才。
人品高尚,生活惬意,与世无争,平生所望不过是安然度日,却也不能如愿,终究敌不过命运的无常。
女儿被拐,房屋烧毁,家财散尽,三年两载间,陷入贫病交攻境地,后受跛足道人度化,幡然顿悟,抛却红尘,飘然而去。
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娇妻爱子……别时又能带上谁,又能带走什么?
“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世间种种,不过如梦幻泡影。须看破,放下,了无挂碍。
宝玉的结局也是如此。
昨厢还筹划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仿佛有几百年的熬煎,今儿倏地各人干各人的去了。盛筵必散,月满则亏,只道是寻常。
曾经精心护持的“女儿国”,曾经的姹紫嫣红,群芳斗艳,不日一朝离崩,风流云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一生心力尽付东流。
他本是神瑛侍者,下凡来造劫历世,此时尘缘已了,回归太虚幻境,从来处来,又到去处去。
他已完成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儿去?”的人生终极命题。
《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个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清楚自己要到哪儿去,初心不忘,果本愿也,若能如此,便算功德圆满。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找寻自己的过程,这一路,总有几条崎岖小道要走,总有几座险峻高山得爬,总要趟过几条湍急河流,也总能走上平缓大道,尝过人生百味,见过世间百态,无论顺境逆旅,都不要太在意,一切经历,都不过是通向灵魂归处的路径。
路过它们,便可到达自己的圣地。
《红楼梦》当真是一部奇特的书,你总能从中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不管当下置身哪个阶段;你也总能意趣盎然地读下去,不管风儿吹开了哪一页。如此,纵有未完的遗憾,也大可忽略不计了。
红楼梦赏析推荐搜索红楼梦宝玉人生境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