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雅颂 | 宇宙深心音律动

 文化静心慢生活 2021-12-21

——品《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
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
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

                           ——常建《江上琴兴》

一、音动影动

一首非常美妙的诗境,如水墨画氤氲展开。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诗人乘着一艘小船,越驶越远……

他在江上摆弄着玉琴,拨琴调音,每调一次弦,原本不和谐的调子就慢慢变得和谐,他的心也一点点变得清澈。

泠泠地调完了七根弦,小船也向森林深处驶去。江中,他的倒影晃荡,身后明月照射到江中,影子更白了。幽蓝的江水,也愈发深沉......

二、仁者心动

为什么琴声能清心,使得万木澄幽阴、江月白、江水深?

这个道理,藏在禅宗的一个小故事里。

公元675年,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内。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法师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忍不住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听到后大感惊异,于是拜惠能为师,请授禅要。

这里,慧能阐释了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心是能动的,物是被动的。

这个小故事,不但道出了禅宗的真谛,也道出了音乐的本质。《礼记·乐记》里这样解释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也就是说,音动影动,首先是人心之动。

而为什么是“仁者心动”而非“人心之动”呢?

因为仁者的心是清净又虚空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清、心空了,才可以被琴声洗涤,与琴声共鸣。

清澈了的心,少了杂念和烦恼,就变得像明月光一样,澄明寂静。

诗人可能被官场的内耗弄得心烦意乱,但此时,琴声很好地缓解了这些心烦意乱。清澈的江水就像他的心,深幽的江水使琴声回荡。万物变得神秘深幽、无穷无尽……

拥有空空如也又无穷无尽的心,自然身心舒畅,便能随着琴声,与万物怡然律动。

古琴制作讲究木材,梧桐木所制古琴声音清透,有感通万物、疗心深思带人入境之功效,因此,诗人把心静下来时,他听到了玉琴的调舒缓淡雅而幽静;琴声时高时低,时重时轻,似通万物。重而雅的声音似万木澄幽阴,高而快似江水白,重而低似江水深。于是,音乐的律动,变成了万物在诗人心中的怡然律动。

三、宇宙弦动

心的琴弦清净了,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的一次次律动,都会共振出这美妙的乐章。

正如物理学家朱清时所说:“宇宙弦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琴上的弦。因此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哲学家朱光潜说:音乐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仁”,即由近及远的爱,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他人、与万物之间的共鸣——“仁”字人字旁旁边的两横,不正像两根琴弦吗?

佛法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可以视作身心与万物之间的共鸣。

我与虚空大悲同体,息息相通,能量互动,共振共鸣。在这种共振状态中,身心和万物融为一体,自在而广博。

这,正是中国古典音乐、古典抒情诗、传统道德共同的渊薮。

文案 | 道诗

主播 | 净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