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琴声能清心,使得万木澄幽阴、江月白、江水深?
这个道理,藏在禅宗的一个小故事里。
公元675年,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内。当时,法性寺的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一阵风吹来,寺内悬挂的旗幡随之飘动。印宗法师即景说法,问听众到底是什么在动。众僧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幡动,有的说是风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忍不住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听到后大感惊异,于是拜惠能为师,请授禅要。
这里,慧能阐释了心与物之间的关系:心是能动的,物是被动的。
这个小故事,不但道出了禅宗的真谛,也道出了音乐的本质。《礼记·乐记》里这样解释音乐: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也就是说,音动影动,首先是人心之动。
而为什么是“仁者心动”而非“人心之动”呢?
因为仁者的心是清净又虚空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清、心空了,才可以被琴声洗涤,与琴声共鸣。
清澈了的心,少了杂念和烦恼,就变得像明月光一样,澄明寂静。
诗人可能被官场的内耗弄得心烦意乱,但此时,琴声很好地缓解了这些心烦意乱。清澈的江水就像他的心,深幽的江水使琴声回荡。万物变得神秘深幽、无穷无尽……
拥有空空如也又无穷无尽的心,自然身心舒畅,便能随着琴声,与万物怡然律动。
古琴制作讲究木材,梧桐木所制古琴声音清透,有感通万物、疗心深思带人入境之功效,因此,诗人把心静下来时,他听到了玉琴的调舒缓淡雅而幽静;琴声时高时低,时重时轻,似通万物。重而雅的声音似万木澄幽阴,高而快似江水白,重而低似江水深。于是,音乐的律动,变成了万物在诗人心中的怡然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