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冬至日,小编为大家奉上《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年第六期电子大餐,敬请品鉴!本刊官网已可全文下载,明日知网也将上线。 01 专题笔谈:房颤的机制与诊断难点 房颤心电图诊断难点解析 袁棋炎,袁圆,张杰昌,王坤,郭军 [摘 要] 根据典型的心电图表现易诊断房颤,但当房颤合并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其他心律失常时,将给房颤临床诊断带来困难。鉴别这类心律失常对临床决策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房颤合并上述情况时的心电图改变进行简要阐述。 P波指数对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韩宇臣,郭军 [摘 要] P波指数作为一种实用的心电学指标,反映心房电活动的状态。它主要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P波面积、P波电轴、V1导联P波终末电势等指标。本文主要综述P波指数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房颤触发机制研究新进展 马凌,马明仁,张鹏,景娜,杨珍珍,杜婷,王菲,郭军 [摘 要] 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升高,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有关房颤触发机制的研究多聚焦于心肌电活动异常、胞内离子通道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上,但房颤触发机制较为复杂,且房颤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进程。本文从房颤触发灶解剖机制、电活动、离子通道、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氧化应激、其他因素6个方面,总结近年来房颤触发机制研究的进展,以期为房颤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无症状性房颤心电图筛查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蔡天金,郭哲涵,赖仁奎,黄晶一,马柳玲,黄文祥,李晋新 [摘 要] 房颤是一种常见病,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房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死亡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约1/3的房颤因无症状或隐匿而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口服抗凝剂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尽早筛查出无症状性房颤并早期确诊,对正规使用口服抗凝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目前,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指南较少。本文综述了房颤心电检测、筛查和诊断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心房重构在房颤中的作用 阙冬冬,宋旭东 [摘 要] 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心房的重构(包括电学重构、解剖重构和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密切相关。房颤可诱导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反馈性地促进心房功能性折返基质的形成,发生电学重构;循环往复的电学重构造成心房基质的改变,失活的心房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心房逐渐纤维化,出现解剖重构;与此同时,心房广泛的纤维化进一步阻碍电冲动的传导,反过来加重电学重构;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可通过正向反馈环机制促进房颤的维持和复发。早期治疗心房重构可延迟甚至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02 论 著 经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因素 张炜鑫,王新康,高洁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行TEAP时发生SVT并通过超速抑制终止的患者78例,按终止脉冲数分为脉冲数≤5个组(41例)和脉冲数>5个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输出电压、插管深度、心动过速类型及频率、终止频率、频率差值、SR延长间期、 文氏阻滞点、2 ∶1阻滞点对终止SVT的影响。结果 脉冲数>5个组的心动过速频率、终止频率明显高于脉冲数≤5个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心动过速频率是TEAP终止SVT的影响因素(OR=1.03,P=0.02)。心动过速频率越快,超速刺激需要的脉冲数越多。结论 心动过速频率对TEAP终止SVT的脉冲发放次数有重要影响,临床操作时应予以密切关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预测因子及预后分析 张佳琪,池程伟,刘吉义,赵维龙,孟庆涛,王丽丹,孙凤志,张树龙,刘继红 [摘 要] 目的 分析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的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permanent pacemaker,PPM)植入的发生率、预测因子以及TAVR的预后。方法 纳入38例在我院行TAVR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植入PPM,将其分为起搏器组(8例)与非起搏器组(30例),并分析PPM植入的预测因子。根据左室收缩功能是否降低,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50%组(15例)和LVEF≥ 50%组(23例),并分析2组TAVR的预后。结果 TAVR术后PPM植入的发生率21.1%。如果肌酐清除率较低、存在血脂异常、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发病率及死亡率评分较高、Ⅰ导联T波振幅较大,则TAVR术后PPM植入风险较高。PPM植入的主要预测因子是新发左束支阻滞(Coef 3.170,95% CI 0.853~7.447,P=0.005)和术前Ⅰ导联T波振幅较大(Coef 10.894,95% CI 1.478~28.012, P=0.018)。在术后及术后1个月随访时,平均主动脉压差、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体表面积均显著改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改善。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间隔厚度在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显著(P>0.05)。结论 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阻滞及术前较大的Ⅰ导联T波振幅是术后PPM植入的预测因子。TAVR术后早期发生心脏逆重构,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正常体重指数中老年人群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 程效,杨程炜,张彦,童子嘉,欧阳煜,李川川 [摘 要] 目的 分析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中老年人群的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TyG指数成为预测冠心病的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696例因疑有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TyG指数的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Q1、Q2、Q3、Q4组。分析各组的基线资料特点,以及TyG指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与Q1组相比,Q4组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更大,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生物学参数均显著增高。冠心病的发生率在各组中呈线性趋势(χ2趋势=5.735,P=0.017)。在调整性别和年龄等协变量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Q1组为参照,Q2、Q4组TyG指数的调整OR(95% CI)值分别为1.833(1.012~3.317)和2.752(1.469~5.15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调整吸烟状态、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BMI等协变量后,仍以Q1组为参照,Q2、Q4组TyG指数的调整OR(95% CI)值分别为2.062(1.123~3.784)和2.007(1.031~3.9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BMI正常的中老年人群中,TyG指数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有效指标。随着TyG指数的增大,冠心病的风险成倍增加。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关注TyG指数变化。 03 综 述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碎裂QRS波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京秀,章富君,高敏,仇鑫,李学奇,王静,王延林,狄欣欣,王慕秋,丁蓓蓓 [摘 要]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HCM亦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预测HCM患者的恶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尤为重要。作为心电学无创指标之一的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其产生机制与心肌瘢痕所引起的传导延迟密切相关,因具有测量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整理分析了2013—2020年HCM伴fQRS患者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资料,结果提示fQRS可作为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风险等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警靶标,且对评估随访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碎裂QRS波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进展 顾荣荣,陈震 [摘 要]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是反映心室异常除极的指标。临床工作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患者中存在fQRS,但目前关于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较少,fQRS与PH的相关性及fQRS危害性尚不明确。探讨和揭示二者的关联有助于了解fQRS对PH预后的评估价值,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进而可引起临床医生对fQRS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fQRS与PH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碎裂QRS波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翟康宁,陈震 [摘 要] 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 fQRS)是临床心电检查中较为容易获得的一个心电学指标,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可以反映心室除极异常。目前fQRS的具体形成机制尚不清楚,但普遍认为与心肌瘢痕导致的传导异常、心肌不同步去极相关。随着国内外对fQRS研究的深入,已发现fQRS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以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反应性有关。本文对fQRS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04 经验技术交流 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心电图教学培训方案 程忠伟,熊艳霞 [摘 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要求规培医师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诊断技能,但由于心电图诊断比较抽象,因此要在规培期间熟练掌握有一定难度。本文围绕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培教学任务,给出了一套培训方案和相关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规培医师的心电图诊断分析能力,并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心电图教学提供参考。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郑晓斌 [摘 要] 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测回旋支闭塞引起的心肌梗死敏感性较低,而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轻度抬高更是极其少见。本文报道2例易被误诊的回旋支病变引起的侧壁心肌梗死,特别是病例1被误诊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延误了介入治疗,应引起重视。 05 病例报告 心室起搏合并前壁心肌梗死1例 刘明旺,谢倍莉,宋博策,别玉龙,冯浩欣,赵福海 [摘 要] 植入心脏起搏器所引发的心室除极异常将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损伤性ST段及缺血性T波改变,极易造成漏(误)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本文报道1例起搏器植入10年后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及具体诊疗过程,为同道提供借鉴,以减少临床漏(误)诊。 1 ∶2房室传导诱发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陈静,徐春芳,杨晓云 [摘 要] 基于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以心内电生理检查为金标准,确诊1例为1 ∶2房室传导诱发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最终根治心动过速。 两种类型的双向性室速1例 甘云凤,刘杰 [摘 要] 双向性室速是指QRS波主波方向上下交替变化的室速,可发生于洋地黄中毒、乌头碱中毒、心肌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本例患者因晕厥入院,无服用毒物史、无口服过量药物史,电解质正常,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为双向性室速,经冠脉造影排除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病程中患者出现两种类型的双向性室速、血压下降、缓慢性室性逸搏心律,临床诊断为重症心肌炎。通过应用糖皮质激素、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投稿平台:http://zzs./syxd/ 时讯推送 | 论文导读 | 期刊浏览 | 稿件查询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