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豆腐

 三驾马车1966 2021-12-21

做豆腐

刘向军

大约是我13岁那一年,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跟着父亲做了一大块豆腐。

那时,国家实行联产承包制,我们家里分到了土地。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第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有了可以敞开吃的白面馒头。为了让新年过得更像样子,大约是父亲提出了他可以去做一块豆腐全家来吃。大豆是现成的,母亲在地里早种的有。

我拉着小平车,车上放着一个挺大的笸箩。我不记得还拉的有其什么东西,大豆需要用水泡,父亲应该提前送到豆腐房了。

做豆腐的地方,在我们村子南边三四里地外的四中。四中的全称是平陆县张店四中。校门口的南侧,不知什么时候挖了一个南北狭长的地坑院地坑院里有一排坐西向东的窑洞中间偏南的一孔窑洞就是豆腐房——实在应该叫“豆腐窑”。

学校放了寒假,静悄悄的。偌大的地坑院,只有我和父亲两人。豆腐房里面的设施一应俱全,柴火也是现成的,我们正好可以做豆腐。

我现在记不得那些大豆是怎样磨成豆汁的,但肯定不是像村子里过去那种用小毛驴拉着石磨磨出来的。或许父亲是用豆腐房里的电动磨豆机磨出来的吧,我可是一点记不得了。

我清楚记得的是父亲把打碎的豆渣放在一个满是豆腐味的大沙包里让我摇。那个大沙包是一块方形的白色大布,布的四个角系在悬空的两根十字形的木架两端。十字形的木架中间用粗铁丝绑住悬挂在窑洞上方的一根横梁上。沙包的下面是一口比沙包更大的大海锅。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用两手握住那两根十字形的木架,上下来回摇晃。于是白白的豆汁就从沙包下面渗出来,流到沙包下面的大海锅里了。

那时我很瘦弱,没有多少力气,但是我尽力地摇晃那个大沙包。我知道每一颗大豆都来之不易,我想把豆渣里的每一滴豆汁都摇晃出来,做成豆腐。

豆汁全部渗漉出来之后,父亲又安排我去烧火。靠近窑洞口的那口锅台上有一口大锅,我架起柴火,让火熊熊烧起来熬豆汁。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白气就弥漫了整个豆腐房。

我不知道烧了多长时间,总之是熬好了。我看父亲很谨慎而又很兴奋地开始往熬好的豆汁里边点卤水。我先前在村子里的豆腐房里听大人们说过点卤水是个技术活,我却不知道父亲是在什么时候学会点卤水的。我也没有问父亲这个问题,只是紧张观察着,又兴奋期待着。

后来,父亲把豆花从锅里舀出来,倒进一个铺着白布的四方形的木笼里。木笼没有盖子,木笼的底部是一条一条细长的木条,便于水渗下去。豆花倒进去以后自然就摊平了,再用多余的白布把豆花盖起来。然后,父亲又搬了几块扁平的石头平压在木笼上。我知道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了——豆腐就要成型了。

天快黑的时候,豆腐压成了。父亲把压在豆腐上的石块搬开,四四方方白白嫩嫩的一大块豆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它冒着热气,散发出好闻的豆香。父亲拿起豆腐房里的一把豆腐刀,锋利而无声地把这一大块豆腐切成了几个小块,然后捧起来放进我们带来的大菠萝里笸箩的下面铺了一个单子,豆腐放好后,父亲用周边多余的布单子把豆腐遮盖起来

收拾完东西,我拉着小平车和父亲一起向家走去。跟着父亲忙碌了一整天,但是我并不觉得多么疲乏协助父亲做出了一大块豆腐,这是我们家里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的心中充满了愉快,一路上我想象着我和父亲带着新做出来的豆腐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和哥哥妹妹欢喜的模样

回到家里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母亲刚刚蒸了一大锅雪白的馒头,蒸馍锅冒着大蒸汽,馒头在案板上冒着热气,刚取出来的豆腐也还冒着热气,整个窑洞上方都是暖烘烘喜洋洋的蒸汽。全家人开心地赞叹着雪白的馒头,赞叹着我和父亲带回来的白嫩的豆腐。母亲更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她把馒头摆放在窑洞中间的小方桌上,又切了一大盘豆腐,小方桌上又放了一小碟红油辣子,一小碟细盐。雪白的热馒头加上一点油辣子,香!温热的嫩豆腐撒一撮细盐,或者再涂一点油辣子,香!我们一家人围在窑洞中间的那张小方桌旁,在蒸汽氤氲的灯光下,边说边笑,边比赛着看谁吃得多,香!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的记忆深处还能浮现出豆腐房里那没有散去的蒸汽,还荡漾着窑洞里我们全家人喜迎新年的无比的温馨。

2021.12.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