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老年人学习小组为例探索高质量养老服务模式

 快乐英平 2021-12-22

文/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 张靖苑【整理摘编:时英平】

一、案例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提高,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影响除了养老压力大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四二一”家庭模式日益普遍,家庭中老年人缺乏子女的照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变多导致老年人精神空虚,缺乏安全感。加之当今科技迅速发展,老年人跟不上发展速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大槐树街道老年人现状

槐荫区民政局提出在2021年要创新推进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健全以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各类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依托区养老(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深化“互联网+养老”模式。经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社工调研得知,老年人总数为4952人,占街道总人口比例16%,其中独居老人为121户。数据表明,本街道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独居老人数量可观。因此,助老养老是当前的工作重点。

图片

二、问题分析

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大居民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但老年人相较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数字化的鸿沟横亘于老年人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之间。

2.在调研过程中得知,街道大部分老年人独自居住,缺乏儿女的照顾。特别是自己出现问题时求助儿女,总会遇到儿女不耐烦的情况。因此,老年人们渐渐产生了被抛弃感,社会性融入下降。

三、活动必要性

(一)普通养老服务弊端

当前社会为老年人提供食宿照料的普通养老服务虽解决了老年人对生理性照料的需求,但却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老年人因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较低的活动水平而导致社会功能退化。所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大对老年群体精神生活关注力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关注老年群体社会融入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活动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融入感和精神满足感。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成为居民切实需求。

四、目标

1.社工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成立“银发课堂”老年智能手机小组,在讲授智能机使用的同时,宣传科学养老、智能养老生活。加深老年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以老帮老、以老带老的互助学习氛围。激发小组成员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人的积极性,为社工站发展培育志愿者队伍奠定基础。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

2.在宣传知识,提高意识的同时,发掘培育老年志愿者,通过增能赋权,帮助其树立主人翁意识,鼓励老年人帮助他人、发挥余热。

3.运用民主议事平台,吸引社区老年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治理议事当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汇集老年人智慧,增加社区话语权,推动养老服务现代化发展。

五、理论依据

(一)活动理论

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获得生活满足感且更能够适应社会。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社会功能退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二)增能赋权理论

在概念框架方面,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一是个人层次;二是人际层次;三是环境层次。赋权增能看似是问题导向——即解决环境的压迫,改变服务对象的无力感,但实际上更应该是发展导向的,因为要使服务对象认可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不依赖优势,不发展优势是难以达成的。

六、活动开展过程

为回应辖区内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供给的切实需求,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支持和条件,特组织开展老年智能手机学习小组活动。通过以老帮老、以老带老的互助学习氛围,挖掘骨干、培训增能,提高老年人的成就感和社会融入感,孵化志愿精神。

(一)老年居民接受服务

第一阶段由社工为老年居民提供授课服务,居民接受服务。以社工站社工授课为主,社工与居民之间建立起良好联系。在解决老年人社交需要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智力支持,增加老年人对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自信心,满足老年人社会化诉求。

(二)互助学习

在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建立联结,拥有一定手机应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社工鼓励小组成员自由结对,互帮互助完成学习目标。形成以老帮老、以老带老的互助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小组成员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人的积极性,为社工站发展培育志愿者队伍奠定基础。

(三)助他

第三阶段,社工鼓励学习小组成员帮助他人,将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与他人分享。鼓励学习小组内优秀学员在活动中担任讲师,为大家讲解自己擅长的手机应用知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和志愿服务精神。社工通过引导、观察和交流,挖掘出有能力、有意愿者,发展培育志愿者队伍。

(四)学习小组活动反馈

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小组活动,活动水平和社会融入得到有效改善,营造了互助、进步的社区志愿服务氛围。主要体现在:

1.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积极性增加,奉献精神和自主意识得到提高;

2.通过居民议事会等活动主动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社会融入感和自我认同感、成就感不断增强;

3.小组成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以往枯燥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

七、成效评估

(一)带领老年人融入社会,培育志愿精神

老年学习小组既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阵地,同时也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骨干的优异土壤。在老年智能手机小区中,社工承担了资源链接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社工全程引导,增强了老年人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参与社区事务的效能。小组活动后,有3名老年人参与到了互助小组中,逐渐成长为志愿者骨干,带动身边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二)发挥老年人核心价值,实现社区有效减负

发展社区老人成为志愿者是培养老年人社区参与意识,以及社区工作减负的有益探索。老年人不在仅仅依靠儿女,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社会价值,是对家庭养老的有效补充,可以大大减轻社会负担,实现社区的有效减负。

(三)专业引领“社工+志愿者”模式,促进社区融合发展

本案例以社工视角介入养老助老服务,着力为老年人解决精神需要的同时,引导老年人提质增能,培养志愿者;激发老年居民的社区参与,实现志愿者服务价值,激发公益精神,助力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八、专业反思和创新性、示范性

(一)为老年群体提供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支持和条件

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小组活动,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也为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场所。同时,老年人在活动中收获的知识也成为智力支持和心理支撑,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让老年人自信自己未落后于时代。

(二)互助学习助力老年人提高活动水平,提升社会融入感

社工通过专业的引导沟通和心理支持,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居一隅。通过老年智能手机学习小组活动,鼓励老年人互助学习,为老年居民提质增能,培育志愿意识和志愿精神,提升老年人社会融入感和生活满足感。

(三)小组成员发挥榜样力量,促进老年群体社会融入

社工鼓励学习小组成员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利用人与人之间的“黏性”带动更多老年居民投身社会生活,助力志愿者队伍建设。同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对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形成正向激励,不断给予老年人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