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抗旱漫谈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2-22




宁海抗旱漫谈 




文/应可军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东北濒象山港,东南临三门湾、背倚天台山脉。地形复杂多变,为滨海多山丘陵地区,自然灾害从来就是频发不断,夏秋间尤甚,多台风暴雨且有洪涝之患,亦常遇干旱。对宁海有影响的台风,最早出现在5月,最迟到11月,7至9月是台风过境的最盛期,据载;1951至1993年的43年中,对宁海的影响的台风出现过107次平均每年3.24次其中雨量大于等于100毫米,风力9级以上的有46次,每年2至12月份均能出现暴雨引起洪涝,干旱也不时会发生主要有7至8月的伏旱、9至10月的秋旱和11至12月的冬旱,以盛夏至立秋前的伏旱最多。长街《谢氏宗谱》、一市《山头螺童氏宗谱》、竹口《蔡氏宗谱》、黄坛《杨氏宗谱》等均有水旱灾害记录。宁海历史上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旱灾。旱灾发生时,正如《圣经》预言的那样;“犹大人的哀哭响声震天,他们为这土地哀哭,为这衰败的城邑哀哭。富贵之家打发人去取水,他们来到水池,看见没有水,就拿着空罐抱头沮丧而回,耕地的也抱头烦恼,无计可施,因为天不下雨,地都已干裂,田野的母鹿生下小鹿,就无奈将它其撇弃,因为地上无草可吃,她没有奶水喂养小鹿,野驴站在山坡上像野狗一样喘气,因为没有草吃,它的眼睛已经失明。耶和华啊,虽然我们背道严重并狠狠得罪了你,我们犯下大错使我们得到惩但为了你的名(请你宽宥我们,希望)你能做点什么,让我们脱离灾难,噢,以色列的希望,灾难时的救星,”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灾异》载:元大德十一年、明景泰四年、明正德三年、明万历十五年、顺治五年、康熙元年、雍正元年、道光二十六年、都出现过大旱,赤野千里,以至掘白泥作饼食之,白泥俗谓之观音粉,后成腹疾。根据县志记录;宁海发生大旱记录的有:

   
嘉定八年(1215):
春旱,至秋八月方雨,庄稼无获。


大德十一年(1307):
旱,岁大歉,民相枕藉死。


正德三年(1508):
岁大旱、又地震持续2日。

万历十七年(1589):大旱,疫病流行。

崇祯九年(1636):十—月初九,地震。岁大旱,民饥死者众

康熙元年(1662):大旱、八月初又遭风水之灾。

熙四年(l665):七月,大风雨。翌年,旱、蝗灾、两年赋减什一。

民国39年(1940):是年,水旱交灾,减收过半。

民国33年(1944):旱、虫兼害,轻者只收四五成,重者不及一二成,仅水车乡饿死12人,自尽4人。

民国35年(1946):夏,旱灾严重,东乡尤甚。全县受灾面积20余万亩、县推行“节食一日救灾”运动,共筹款18.73万元。

旧时,水利工程比较少,缺少灌溉设施,逢稻田需水时,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除了挑水浇灌,老百姓面对干旱几乎没什么有效措施。万般无奈之下首选想到了祈雨这个最为古老的办法。

若久晴无雨,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特别在盛夏至立秋的旱灾,更为严重稻田无水,无法栽种。百姓往往祈天祷地求龙降雨举行隆重的“取水”仪式。即祈雨仪式:

祈雨,分官方与民间的两大系列。宁海的县令在重大旱情出现时,县令及下属在求雨前三日,须于公廨沐香洗浴斋戒,不近女色和荤腥。脚穿草鞋,身穿青衣,到城隍庙老爷前,点燃红烛,烧起高香,庄严肃穆,隆重举行祭祀。因城内无龙王庙,就将城隍庙作为祈雨的主庙。县令向城隍爷求签,求签后得来信息,即建醮求雨。

一般抗旱措施宁海各地就有桔槔、水车等设施。从下列诗词就可看出:诸如

山前杂咏

徐  镛

不须祈雨又祈晴,数亩塘田已预耕。

半艺棉花半艺稻,任凭晴雨半收成。

长亭竹枝词

叶得薪

舄卤难禁旱魃灾,桔槔朝暮响如雷。

催租大吏曾知否?一粒官租一汗来。

汶溪竹枝词

周镜蓉

今年侬较去年忙,雨泽愆期禾稿黄。

夫妇一心同努力,桔槔声短水声长。

梧岑杂咏

鲍  谦

农家辛苦望西成,最怕禾苗六月晴。

夜半楼头新月落,隔溪犹听桔槔声。

三阳杂咏

王锡彤

雨后溪痕涨一篙,无边诗景在东皋。

吟鞭遥指南坑去,满路咿呀听桔槔。

沥洋竹枝词

叶善墉

望中雨笠共烟蓑,耕破春田早种禾。

最怕夏来天久旱,紫芳潭上桔槔多。

自归耕篆畦见村妇有摘茶车水卖鱼汲水行馌寄》

舒岳祥

田头车水妇,拘水要流通。

乌帽掀炎日,青裙鼓晚风。

翻翻循故步,踏踏似虚空。

听取劳歌意,生身莫嫁农。

舒岳祥还有诗曰:田头赫日晒额焦,脱衣挂树踏桔槔。舒岳祥还为梅林应家写过宁海首篇水利工程文章《七星塘记》。

从上诗文可以看出宁海在抗旱是十分重视、认真的。不管东南西北、男女老少,都有责任。桔槔是使用最广泛的。桔槔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其次是水车车水。水车,灌溉工具,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根据文献记载,水车大约东汉时期出现。水车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见证了中国农业文明,为水利研究史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奠定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