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爱好《三国演义》的网友都在讨论'’诸葛亮是否是一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的话题。其结论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一个人是否称职、或者是否合适,牵设到一个评判标准问题,只有有了标准,所谓的评判才有意义。评判标准还要在一定前提下设立:首先,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进行判定;其次,综合考虑其性格与岗位的匹配度;第三,考量其自身特质与团队成员特质的匹配度。 现在,根据当时的背景分析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职业经理人应具有布大局的思维 蜀汉政权的建立是三国当中最坎坷的,也是起点最低的,在蜀汉创业初期,刘备一个住的位置新野,还是从刘表借的。困为水镜先生推荐了卧龙诸葛亮,才有三顾茅庐的千古绝唱。 诸葛亮提出了未来至少是5年以后的发展战略规划《隆中对》。这种战略力量的布局,为蜀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为整个团队提供了目标。 根据《隆中对》战略方针,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蜀汉江山,实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职业经理人应具备凝聚团队的能力 打造一支有较高执行力的团队是实行公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诸葛亮上任后,通过博望坡首战征服关羽和张飞,同样,在整个团队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发展中,始终把创业元老赵云,糜兰,简雍等人和刘璋旧部,张鲁旧部等人有效的组合在一起,对于新人旧人大胆启用,因人而用,以匡扶汉室为共同的价值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有效的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进取心和执行力。 三、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全局平衡能力 当时的环境是很复杂的,大小势力混乱不堪。刘备当时还在新野县,兵不过千,将不过数。诸葛亮就能预测到日后的局面。从对外战略上规划发展方向,在曹操步步紧逼,诸葛亮有效的与东吴共建同盟,一起对付实力强大得多的曹魏,这种正确的对外关系,确定了良性发展,为内部提供了时间和条件,使当时实力过于强大的曹魏不能一枝独大。 四、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道德操守 善始善终,终一而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全力支持刘禅继位,他继续担任职业经理人。忠守自己的职责,全力与北魏抗衡。把职业经理人与主仆之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显然有着中国古代的文人操守,这也是中国古代智者所向往的美德。 五、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人脉资源 01、诸葛亮的家世 先祖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行政、治安、军事的长官,比一般刺史级官员地位要高。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担任太山都丞。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可不久被朝廷正式任命的朱皓所取代,后往荆州为官。 大姐嫁给了荆州蒯家的蒯祺,蒯家是荆州的豪族之一,掌管荆州财政。大哥诸葛谨在东吴任职,仕途一片光明,深得孙权信任。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荆州牧刘表的连襟。妻子娘舅是掌握荆州军权的蔡瑁。 02、诸葛亮的交际圈 博陵崔州平,其父崔烈是汉朝末期的司徒与太尉;颍川石广元,后来任太守、守典农校尉;徐庶在曹操集团干活,后来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汝南孟公威担任魏国的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以上每一条,诸葛亮都非常出色,蜀汉政权的建立得到证实。诸葛亮是绝出的职业经理人。 但是,因为’诸葛一生唯谨慎’的性格,在日常管理中,显露出一些不足: 01、要发挥每个职能机构、每个人的主观能性,就必须责权利相结合。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九丈原的时候,司马懿向蜀军使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使者说,军中凡杖30以上者,都由丞相决断,而所食甚少。司马懿由此而感慨,食少而事繁,诸葛亮不可长久矣!果然,不久之后,星落五丈原。 在整个团队内没有合理的授权,让属下做事只顾执行,只相信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不用去思考问题,诸葛亮事必躬亲。对待工作,总认为自己会做得很好,结果,自己在时,西蜀发展正常,自己不在时,就陷入困境,直至被新兴的西晋灭亡。 适当地放权,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不仅可以使自己从繁杂l的琐事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还能避免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在管理上,诸葛亮事必躬亲,犯了职业经理人的大忌。 02、制订明确处理事件的标准,设立目标计划,履行跟踪实施。如在人才选拔上,要有针对性的特长选用标准,并且,在任期持续不断的进行。 诸葛亮对人才的挑选十分挑剔,换一句现代话说,就是需求通才,而不用专才。而同期的曹魏政权则数次发布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德行有亏也能有发挥专长的平台。诸葛亮以自己为蓝本,希望人才能像自己一样在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几千年来,也就只出现了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放逐李严、廖立等偶犯小错误的人才,使这些大才不能为蜀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现代职业人也会有“眼里容不进沙子”的思想,下属的一次错误就有可能在他的眼中被打入冷宫,而挂冠离去,却在另一个企业中如鱼得水,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水至清则无鱼”,抱有对下属求全责备想法和行为的职业经理人,到最后通常是真正的人才离开了,又走回事必躬亲的道路。 在用人标准上,诸葛亮对人才求全责备,造就人才极难脱颖而出。 另外, 蜀国前期,人才济济,但是在诸葛亮身死之后,就只有一个姜维勉强撑起大梁,在内外交困之中,蜀国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后备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国的周瑜,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虽然在演义中说他气量狭窄,但他在对吴国的后备人才发掘和培养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是鲁肃、后是吕蒙,保证了吴国长久持续地发展。 在管理中,由于其性格造就人才引进的目标计划实施不了,导致人才青黄不接。 以上也看出,诸葛亮因个人性格,导致在管理上出现一些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谁也否定不了:诸葛亮是一位绝出的职业经理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