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以为名先生说:“三仄尾”的认识误区

 洪敏国学 2022-01-02

大连市诗词学会西山湖书画院院长:王玉波墨宝

晨崧先生墨宝

洪敏国学

诗刊编委

诗学眉批选(001

作者:无以为名

001对“三仄尾”的认识误区

【现象】

       近来偶阅某些关于教授诗词基础知识的公众号,发现以讹传讹,差错很多。比如最常见的一个所谓的知识点就是:“三仄尾和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近体诗要尽量避免出现三仄尾和三平调”之类的告诫。言之凿凿,煞有其事。请问:近体诗产生之后,从唐代到现在,无论五七言律绝,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的近体诗,多如牛毛。这种拗句,已经接近准律句,前人谁说过写近体诗要“尽量避免”?真不知道,这些公众号的作者依据的是什么,对近体诗中灿若繁星的三仄尾句式熟视无睹,闭着眼睛信口开河。

【眉批一】

王力关于“平平仄仄仄”的统计

      王力《语诗律学·近体诗》第九节“平仄的特殊形式”附注中说:“.……我们曾把《唐诗三百首》里仄起五言律诗作了一个统计……在总共五十首中,有二十五首的尾联出句(第七句)是用特殊形式的……总计起来,在五十首当中,尾联出句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二十四首(占百分之四十八);仄平平仄仄,十首(占百分之二十);平平仄仄仄,八首(占百分之十六);平平平仄仄,七首(占百分之十四);仄平仄平仄,一首(占百分之二)。由此可见,所谓'拗’,倒反过来应该是'正’,而我们称它为子类特殊形式,也不过是取便陈说而已。”

      根据王力对《唐诗三百首》五律尾联的统计,“平平仄仄仄”的使用率居然比正格“平平平仄仄”还要高出两个百分点。王力甚至认为“所谓'拗’,倒反过来应该是'正’”。你还要叫人家“尽量避免”?

【眉批二】

王力对“三仄尾”的认识

      王力《诗词格律·古体诗的平仄》曰:“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着意避免律句……具体做法是尽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诗所容许的那一两种拗句,而且还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拗句:(1)从三字尾看,常见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种三字尾:(a)平平平。这种句式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中最明显的特点。(b)平仄平。(c)仄仄仄。(d)仄平仄。……”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古体诗的平仄》曰:“就五七言的三字脚来说,就有下列的四种格式: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在四种三字脚当中,最常见的是平平平,叫做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的典型。”

    在这两本书中,王力只提到“三平调”是古体的典型,但无一字提到“三仄尾”是古体诗的典型,也无一字提到近体诗需要“尽量回避三仄尾”。

【眉批三】

王力关于两类“三仄尾”观点的修正

      《王力全集》第十八卷附录一《诗律余论》中说:“当年我写《汉语诗律学》的时候,只参考了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近来逐渐参考了其他的书……..本文所谈到的书大致有下列几种:(1)赵执信《声调谱》(前谱、后谱)。(2)王世禛《律诗定体》。(3)王世禛《五代诗话》。(4)何世璂《然镫记闻》。(5)严羽《沧浪诗话》。(6)谢榛《四溟诗话》。(7)王夫之《姜斋诗话》…….”。

      他在《诗律余论》中进一步说:“平平平仄仄(这是五言平起的正格)可以改为平平仄仄仄;似乎可以证明'一三五不论’。但是,第三字改仄后,第一字不能再改仄,否则变为仄平仄仄仄,就落调了。可见'一三五不论’的口诀仍旧是不全面的。”

      王力又在此文中的“落调”句下又补充了一个小注:“关于这一点,我在《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里都没有交代清楚,以后当考虑补充。再着,这种落调的句子,盛唐时也有。如杜甫《送远》:'别离已昨日’,但赵氏注云'拗句。中唐后无’作为常规来看,赵氏还是对的。”

      根据上述两段话,王力承认了因参考资料少,当初写书没有交代清楚,现在进行补充说明。主要是对“平平仄仄仄”和“仄平仄仄仄”两类“三仄尾”,区别对待。他明确说“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仄仄”,只不过“仄平仄仄仄”不行,应该视为“落调”。(王采纳的是赵的观点)。

【眉批四】

赵执信、翟翚对“平平仄仄仄”的认识

      赵执信《声调谱·五言律诗》云:“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也”。另外《声调谱》在举例论述中,对“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送远》)等例句,连拗句都没有标注。

      翟翚《声调谱拾遗·五言律诗》举杜甫《秦州杂诗》“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注上句曰“拗句”。

      作为对近体平仄声调开展系统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赵执信认为“平平仄仄仄”,乃律诗的常用句式,这种常有句式,让他都觉得没有必要在举例中去标明是“拗句”,换句话说写律的,没有一个人会不知道。翟翚比较认真,作谱的时候,仍标出了“拗句”的字样。

      对于“平平仄仄仄”这种句式,赵和翟均认为是拗句。赵更明确,认为它是律诗的常用句式。

【眉批五】

赵执信、翟翚、王楷苏对“仄平仄仄仄”的认识

      赵执信在《声调谱》中举杜甫《送远》诗“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为例,注上句曰“拗句,中唐后无”。

      对此,翟翚提出不同意见。他在《声调谱拾遗·五言律诗》中举杜甫《空囊》诗“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句,注上句曰“赵谱谓中唐后无此调,亦非。证例在韩愈、裴说诗”。又举韩愈《独钓》诗“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裴说《道林寺》诗“寺分一派水,僧锁半房山”为证。

    王楷苏《骚坛八略》曰:“又如'仄平仄仄仄’,律诗中落调也,非拗也”,他只承认“平平仄仄仄”为拗句,明确不承认“仄平仄仄仄”为拗句。

      对“仄平仄仄仄”, 赵和翟虽都认同是拗句,区别在于对其使用的时间下限看法不同。赵认为中唐后没有这种用法,而翟认为说得不对。至于是否能在近体诗诗中使用,谁都不明确。

      而王楷苏则不同,他态度明确,认为“仄平仄仄仄”为落调,不属于拗句,所以近体诗不可使用。

【眉批六】

李宗文对两类“三仄尾”的认识

      李宗文《律诗四辨·变粘第三格》曰:“右一格(平平仄仄仄),唱句连三仄,而对句自粘。” 《律诗四辨·变粘第二格》曰:“右一格(仄平仄仄仄),唱句叠四仄,而对句自粘”。

从李宗文的分辨看,他是主张两类三仄尾,都可用于近体诗。

【归纳】

      综上所述,“三仄尾”有“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两种形态。取比较主流的观点:近体诗从无“需要尽量回避三仄尾”一说。其中“平平仄仄仄”,还是近体诗的常用句式,是与“平平仄平仄”一样的特殊拗句,几乎可以等同于“准律句”。至于“仄平仄仄仄”,因争议颇多,有以落调视之,所以应全面认识,谨慎使用。

文章来源:无以为名先生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