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滴血能查出肿瘤吗?(下)--兼论我们要如何理性看待化验结果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前两天连续谈了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这个话题,那么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化验结果,特别是肿瘤标志物这个话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来询问,特别是当有肿瘤指标增高的时候。许多人做体检时也常常关心应该不应该做肿标,或者说做哪几项肿标。对此,我希望大众理性看待肿瘤标志物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分期(包括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密切相关的,以肺癌为例,早期(I期和II期)肺癌患者基本上肿标不会升高,所以早期肺癌做肿瘤标志物的意义不是很大。如果患者拿一张CT片,上面只是磨玻璃结节,希望能通过验血查肿标来帮助判断良恶性,基本上结果会是阴性的。我们对于小结节良恶性的判断更多地是依赖于结节的形态、密度、大小,而不是肿标。那么是不是肺部病灶很大,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能排除肿瘤呢?也不行!如果是一些惰性肿瘤,肿标也可能是正常的。       

举例,是一个83岁老人,主诉是咳嗽,没有发热、脓痰,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血肿瘤指标均正常,CT上显示左下叶大片密实影,内有可疑空洞影。请问患者可能是得了什么病?

        当时我推测患者是粘液腺癌,后来穿刺病理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其次,肿瘤标志物不仅患肿瘤的病人会高,有些正常人或者良性疾病的患者同样会增高,因此一定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看。不过总的来看,肿瘤数值越高其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并不是越新的肿瘤标志物价值就越好,目前有很多肿瘤标志物还没经过临床的检验,就匆忙向外宣传夸大效果,用“一滴血验癌”来吸引病患,可能会误导临床判断。因此我们要认真评估肿瘤标志物,通过科学的设计,来综合评价肿标的意义。其实目前我们最常应用的肿瘤标志物,都有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比如癌胚抗原(1965年)和甲胎蛋白,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