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鹅,不会因为悲伤才歌唱

 走读生日记 2021-12-22
这是一本比较费脑力的书,断续读完,确实有收获,却又无法精确感受到收获在什么地方。

在微信读书上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在推荐的时候写下上边这句感触。感触是真实的,不独阅读这本书如此,在阅读另外很多书的时候,也同样有这种似是而非的体会。

读一本书,永远不能与吃一顿饭相比。一顿饭,不论可口不可口,只要吃下去,就会有真切真真实实的饱腹感。一本书,有时候刚好相反,读完之后,越发感受到自己的空虚和苍白。

奇怪的是,每当这种感受浮现,自己并没有一点沮丧的表现,反倒有一种放松感。当一个人越来越了解真实的自己,很多念头都会不知不觉的放下,甚至丢弃,自己也自然就越来越轻松。

很多念头都是枷锁,去掉枷锁,才可能会接近自由。如果没有自由,人生注定是沉重的。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候的坦然淡定的表现,让每一个了解到的人都会敬佩不已,然后难免有深深的自惭形秽的感触。

这种自惭形秽的感受,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体会,体会之后又有哪些反思。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思想透过这些文字以春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阅读者,让阅读者因此受益,并且因此找到通往更高处的道路。硬要给阅读寻找一种意义,我认为这就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一句流传千古的读书名言。名言存在必须要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书必须是拥有启发教化功能的好书,胡编乱纂的破烂货和畅销的垃圾快餐,即便具有药效,那也只能是毒药。

再者,刘向在这句话中用了一个核心关键词——善读。意思是说光有好书还不成,阅读者还要会读、用心读、好书不厌百回读,读出这本书的精髓要义,然后学以致用,这样,一本好书才可以达到医治愚笨愚蠢的目的。

那些自己孩子不学无术沉迷游戏的大人,看到自己孩子这副狗都嫌弃的熊样子,不进行自我反思,却迁怒于游戏开发者。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愚”,愚笨且愚蠢。如果平时多读点好书,多做好学上进的示范,孩子又何至于沦为熊孩子

类似凡事习惯迁怒于人的人并不是少数,自己啥也不是,却硬是要求孩子“啥都要是”,想想一点也不可笑,而是可悲。

说得有点远了。

今天分享《苏格拉底之死》最后一篇读书笔记

P s以下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是随手记下来的感触。

人们把天鹅的最后歌唱理解为它们表示抵达终点前的悲伤,是相当错误的;有这种错误想法的人是被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误导了;他们没觉察到,当鸟儿感到饥饿、寒冷,或任何其他悲痛的时候,它是不会歌唱的;即使像夜莺、燕子,或戴胜科鸟那些被人们认为是在唱哀歌的鸟,也一样。我认为无论是这些鸟儿或天鹅,都不会因为悲伤才歌唱的。

苏格拉底这段话就像莽莽丛林之中一条通往城市或者村庄的路。

在读到这段文字之前,我从来没有读到过对天鹅歌唱或者某些鸟歌唱持如此精彩绝伦观点的文字。仅此一点,苏格拉底就足够伟大!

这个道理通俗浅显,为什么只有苏格拉底才能够清新脱俗却又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我认为唯一原因就是苏格拉底太智慧太通透了。一眼洞穿真相的总是极少数人。

一个裁缝可以制作并且穿破无数件大衣,可是,虽然他比所有这些大衣都活得久,推测起来,他会比最后一件大衣早死;而这并不意味一个人比一件大衣低劣,或者他对生命的掌握比大衣弱。

这确实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我想到的是,一个裁缝也有可能终其一生穿不起自己亲手缝制的一件大衣。按照古老的俗话来说,那就是“泥瓦匠住草房,卖席子的睡土炕。”

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实际上,他人的酸甜苦辣,他人的快乐悲伤,我们并不能精准的判断,更别说掌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人都无法亲手填平埋葬自己的墓坑。

关于苏格拉底 

提拉米苏与苏格拉底,你认识谁?
在日落之前,一个人还能做什么?

2021年12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