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经方:解开现代心脑血管病的钥匙

 玄鸟文化 2021-12-22

// 元正按

经方派尊祟张仲景方论,以其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圭臬。经方派看病有三特点 。其一,用药风格精简严谨,一般10味左右,用量比较重,配伍结严谨,且善用桂、附等热性药。这点颇似文体里面的杂文,短小精悍。其二,见效快,往往几贴药下去就见效,素有”经三贴”之称,这点颇似古龙先生小说里的快刀手,解决问题干净利落。其三,经方派高手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看的病也主要针对疑难杂症为主,关键时刻敢用峻猛之药对付重危急症,并常常出现妙手回春之境地。这点颇似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里的内功深厚的高手,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守正出奇,随机应变。
内儒外侠的经方如风神俊朗的高士,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经方大家相继谢世,经方之学日趋式微。但令人欣慰的是,经方之学和其他传统国学一样在任何时代都有大批“粉丝”,中医学博士曹灵勇教授就是这个群体里面的后起之秀。


千年经方:解开现代心脑血管病的钥匙





//

  - 1 -  

一张经方促成一段金玉良缘

我大学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念的,硕博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所以,非常幸运跟很多经方大师学习过,刘渡舟、王绵之、路志正、王洪图……这些中医界响当当的泰斗级宗师,都曾是我跟随抄方学习的老师。这些老师把我引入经典中医之门。

我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教《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在临床上也喜欢运用经方,教学相长。临床运用经方十多年下来, 我对经方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觉得传统经典方剂对中医的价值。因为经方都是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来验证其治疗价值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方剂。传统中医是不分科的,大内科,什么病都看,但近几年来找我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我用经方看好了许多这样的病人,所以对这个领域我还是有许多心得和体会的。

第一个被我看好的是个冠心病人,这件事情过去十几年了,但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说起来你也许不信,一张经方促成了我的一段金玉良缘。

我这人长得比较老相,长得老相的人在找对象方面是肯定要吃点亏的,所以,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跟女朋友回家见她父母,就被两老投了反对票。

无巧不成书,我女朋友的舅公是个老病号,70多岁,有冠心病,经常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症状很严重。西药中药吃了很多,都不见效。当地的医生告诉家属说,你这个病很凶险,很有可能过不了这个冬天了。

听说未来的外孙女婿会中医,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我。我开了一张王洪图老师传给我的方子,开了 7贴药。结果他只吃了两贴,就有明显的好转,等 7贴药都吃完,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这下好了,岳父岳母一看我这么有本事,立马对我刮目相看,态度来了个 180度的大转变。

这张关键时刻影响我人生的方子,就是根据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四张经方组成的: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橘枳姜汤,四张方子加起来一共才 12味药。

这就是经方的特色:精练。小个子大能量。浓缩的都是精华,如文体里面杂文短小精练,但内涵丰富深远。

方子的大小和功效没有关系。中医讲,用药如用兵。你把相同性质的士兵放在一起去打仗,再派一个能干的将军,他们就能拧成一股绳了。如果派一个同样很能干,但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进去,反而破坏了团队的凝聚力,出去就要打败仗。

经方是经过二千多年的时间检验,证明这些药放在一起是互相协同、提升疗效的。

  - 2 -  

看对路,中医也可以是个“快枪手”

不知是因为经方比较适应一些疑难杂症,还是看好女朋友舅公的冠心病给我抱得美人归的激励,我后来与心脑血管疾病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个做机电生意的温州老板,他的老母亲 80多岁了,脑梗死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但最严重的还是表现为身体疼痛,手臂痛,腿痛,痛起来哭天喊地,要靠吃止痛药才行。

母亲身上的疼和孝子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个温州老板带着母亲四处求医,听说我看中风后遗症小有名气,就陪着母亲来找我了。

我给老太太用的是《金匮要略》里的一张方子,叫“侯氏黑散”。这张方子被张仲景列为治疗中风之首方。这张方子含了两种药,扶正药和驱邪药。

老太太之所以会痛,是因为风寒邪气阻滞在经络中,所以,需要用驱邪、扶正的药祛除经络中的风寒邪气,补益气血。7贴“侯氏黑散”吃完后,寒邪驱除,气血条畅,疼痛就自然消失了。

见效快是经方的另一个特色。许多人对中医有个误解,认为中医见效慢,是个“慢郎中”。其实传统中医一直有“经三贴”的说法。这张方子为何效果这么明显?因为针对中风,这张方子是最对路的,中医治病讲对不对路,只要对路,效果就非常明显。“慢郎中”也可以变成“快枪手”。

  - 3 -  

治病求本,分四步解决心脑问题

这几年,我门诊时遇到的心脑血管病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年轻。他们都有一些共性:要么是有高血压,要么就有高血脂、高血糖,严重点的“三高”都有。

大约三四年前,有个媒体的朋友,跑到我这里一声叹息:“生无趣,死何妨。”

我劝他要保持淡定和自信,这哥们四十不到,还有什么烦恼或疾病调理不好的呢?

其实他不过是前一阵子脑力体力透支太多,没有活力,精神萎靡不振,加上体检查出来,血压、血脂、血糖都严重超标,整个人状态非常差,所以感到了无生趣。我给他开的也是一张经方—半夏泻心汤,劝他这几天好好放松自己。

这个朋友只吃了我七贴药,人就活泛起来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久违的神清气爽终于回来了”,再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后,各项“三高”指标也渐渐回归正常。

用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我有一些心得感悟。

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中风、冠心病都是因为血管堵住了。溯本求源,血管为什么会堵住,为什么会产生血瘀?

这个答案,我从两千年前的经典里找到了。《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有两篇专门讲心脑血管疾病的文章,第五篇论述中风,第九篇论述胸痹。他明确指出,这种病大多数是因为“阳微阴弦”。什么意思呢?阳气微弱了,阴寒邪气入侵人体,形成痰饮。

所以,我治疗心脑血管病分四步:先通阳,再化痰,次活血,后扶正。

中医说的“阳气”也称“元气”“正气”。中医认为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喝下去的饮料,都需要阳气的运化才能变成人体的气血精微,所以阳气的充足与顺畅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痰湿怎么来的?就是你吃下去的东西太多了,阳气又比较衰弱,化不掉,最后变成了痰湿。很多三高人群及心脑血管患者,用中医的眼光来看,就是痰湿阻滞。痰湿阻滞气机,人体表现为疲劳、头晕、胸闷、气急等。严重的痰湿造成气滞血瘀,心脑血管疾病随之而来。

所以化痰湿,首先需要通阳,痰湿去掉了,血液循环也就恢复了。阳气畅通、痰湿去除、血循正常,问题自然解决了。

心血管症状解决后,我要开始解决病根了,也就是第四步,扶正。可能是一张健脾养胃的方子,刚说痰湿造成心血管疾病,那么痰饮是怎么来的呢?有可能是脾阳虚,脾主运化,吃进去的东西脾虚不能运化了,产生了痰饮。那么我通过健脾温阳来杜绝痰饮的源头。也有可能是一张补肾的方子。这个病人身上痰饮的源头可能是肾,肾阳不足导致痰饮内生,用药可能会是肾气丸。

所以你看,治心脑血管病,最后可能是治脾、治肾、治肺、治肝等等不同的方法,这是因为导致心脑病的根源不一样。这就是传统中医讲的“治病求本”。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四步治法,是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非常有效。当然这四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甚至一张方子就包含四步,因为通阳即能化痰,痰化血自行,气血和畅,正气自然安宁。有的患者可能痰瘀互结,又需化痰活血同用。


◆ ◆ ◆ ◆


专家名片


曹灵勇,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学博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经典的教学与临床工作,专攻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精练。尤其擅治高血压、心肌炎、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梅尼埃病、帕金森病等。

◎ 口述 | 曹灵勇

  ◎ 撰文 | 裴元正

 ◎ 排版 | 春  晓

 ◎ 注:文章选自天津科技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浙派中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