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地思考,聪明地做事

 碧海蓝天kx32di 2021-12-22
三年前,李杨曾和我说过一句话:正确地思考,聪明地做事。   

那时候只是知道这句话很有道理,但还未能充分理解其中的深意。三年过去了,回头来看,这句话不单单是正确,它有大智慧。

今天想展开来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道是可以迁移的,术是可以复制的。



正确的思考

我总结为三点:讲事实,讲逻辑,批判性思维。

第一点:讲事实。

从思考者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思考要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若不从事实出发,就很容易从感受出发,从情绪出发,从立场出发。

思考的结论是否正确,依赖于两个关键,一是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的过程是有效的,若两者中有一点有问题,那思考的结论就是存疑的。

讲事实,就是保证我们思考的前提尽可能的真实。

从接受者的角度,就是要分辨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完整的、真实的事实,而非片面的,经过加工的事实;是基于真实的事实和前提推论出来的观点结论,而非基于感受,情绪,立场的观点和结论。

尤其是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若不分辨甄别,就会被其中片面的,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带跑偏。

我做互联网教育的运营,会做很多产品和活动的策划,这些策划,很多时候都要基于客户的偏好、反馈进行分析讨论,所以时常会需要进行调研。

我发现,若是直接面对客户的调研,很多时候客户的反馈,是会被问题的顺序,问题的问法,以及客户对调研的态度所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能够被调研到客户,本身已经是被调研这件事情筛选过的,有不满有意见的客户,很难再调研到。这样调研出来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失真的,或者片面的。

若是从公司内部伙伴中去调研客户的情况,就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因为内部伙伴对家长的理解和判断是不精准的,进而他们提供的信息可能是失真的;二是可能因为岗位和立场的原因,会提供虚假的信息,或者理由,这样的调研结果,必定也是无效的。

在战略企划室的两年,我和大象做了很多的客户调研,一开始也是让用户填写问卷,后来就不让填写了,而把问卷作为我们和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提纲。因为面对面交流,可以确保客户对交流足够重视,通过反复的询问和确认,确保客户的意见是真实的,是深入的。

那时候,我们的关于调研的方法论总结,迭代到了5.0版。

综合来看,讲事实,就是作为思考者,思考的出发点、前提要讲求事实;作为接收者,要学会分辨信息中那些是真实的事实,或基于事实得出的观点结论,而非基于感受,情绪,立场之上的观点结论。

从实操层面,我们如何更讲事实呢?

  1. 尽量要一手信息。因为二手信息可能会被扭曲,被加工。
  2. 足够多的信息源。多听听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述。
  3. 正反双方的信息。一定要听持不同意见的人的表述,尤其对立双方。
  4. 要有证据。对信息的来源,观点,推论,要会找证据,要证据,别被忽悠。

你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

第二点:讲逻辑。

正确地思考,就在思考的规则指导下进行的思考,思考的规则,简而言之就是逻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信念。不同人的观念、信念的来源和形成,有很大的区别。一些人的观念和信念,是在长久的教育、环境的塑造下形成的,简而言之就是教科书是这么说的,权威是这么说,媒体是这么说的,身边的人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

另外一些人,是在不断地观察、总结、思考,不断打破和重建之后形成的。

我认为,逻辑是一个人通往理性,明智的必经之路。

从实操层面,我们如何更讲逻辑呢?

1、打磨和分辨概念


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特有的属性的高度概括,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内涵描述的是本质属性,外延描述的是范围。如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特征,动物是人所属的范畴。这也就是经典的”属加种差“定义法。

打磨概念,就是对特定的概念,要有清晰,明确的定义。为什么要从打磨概念开始?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 会发现很多人没法思考,表达不清,人云亦云,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搞清楚概念。

另外,还需要学会分辨一些相似或者相反的概念。

  1. 事实和观点;
  2. 态度和判断;
  3. 论证和说明;
  4. 因果与相关;
  5. 经验与规律;
  6. 信息与知识;
     ......

精准地理解概念,以及分辨相关的概念,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还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说什么。一个人若没有搞清楚一个概念,那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说什么,或者他以为他知道。若一群人对一个概念没有搞清楚,或者理解不一致,就是鸡对鸭讲,自说自话。

工作场合开会或讨论,我们经常就某一个问题讨论很久,这时候我就常听到有人说“这个问题过掉吧,没必要抠字眼”。

史蒂芬平克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我们说不清楚一个问题一件事情,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想通。

2、掌握两种推理方法

这两种推理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哲学中有三个概念:实然、应然、和或然。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用大白话翻译过来比较容易理解。

实然:实际是这样;
应然:应该是这样;
或然:可能会这样。

归纳和演绎,和这三个概念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但它的BUG在于无法穷举,也就无法确知结论是百分百成立的,一旦出现一个反例,就能推翻所有信仰,所以归纳法是或然,就是可能会这样,但没法百分百保证一定会这样。比如澳大利亚的一只黑天鹅,击溃了欧洲所有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的认知。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现象。规律是一定成立的,因而结论也是成立的,所以演绎法是应然,也是实然。就是应该会这样,实际上也一定会这样。比如我们开车,启动之后挂挡,松开离合器,汽车就会跑起来。

掌握这两种推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所有的观点,都应该是推理而来的。我示范一下,比如“资本主义是万恶”这个观点。如果采用归纳法,可能这个观点是这样在你的脑海里形成的:因为教科书是这么说的,媒体是这么说的,权威是这么说的,身边很多人是这么说的,所以你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资本主义是万恶的”。

但是如果你了解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外的经济学,尤其是奥派经济学的理论,你就会看到如何运用演绎推理得出的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你瞧,我们只需学会和运用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就能成长巨大。但那也会逐渐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想到不一样的东西。这种和自己过往相比的不一样,以及和周围人相比的不一样,短期内会让你撕裂,让你痛苦,但长期来说,能帮助我们养成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点: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听起来很玄,感觉做起来用也很难,但它却是让自己更“聪明”的法宝。一方面,它帮助我们更系统,更完整,更理智地正确思考,另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各种信息、观点时能够进行甄别,不盲从,不被煽动,不被忽悠。

其实,批判性思维没有那么玄,它只是我们用来检查论证、思考的过程是否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它不能判断一个论证的结论是否正确,它只能判断这个论证的过程是否有效。

训练批判性思维,我们只需三步:

第一步:检查论题:
明确讨论的论题,检查论题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第二步:检查结论
①结论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撑,结论和论据之间要有联系。
②没有偷换结论,用相关性的结论来偷换需要正面回答的问题。
③没有结论先行,然后再找证据证明其是合理的。

第三步:检查论证过程

1、检查前提是否为真

前提是否和经验冲突?前提和现实,和背景是否冲突?前提来源是否可靠谱?

2、检查论证是否有效

①考察论证使用的推理方法和结论的确定程度。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前提是真,结论不一定为真;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现象,前提为真,结论必定为真。

如若使用的是归纳法,但却得出了必然的结论,这显然就不是有效的。

②考察推理过程是够跳跃。简单说,就是相关性或无关性,偷换为因果性。

关于批判性思维,我之前写过一篇更完整的《表达能力是技能,认知能力是根本》感兴趣的可以移步。在此不做展开。





明地做事

这部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动和实操层面。正确地思考,说了很多,因为那是认知层面。认知层面提高一小步,在行动层面就能提高一大步。因为我们的行动,往往是认知决定和驱动的。

这部分,更多是谈一谈在工作和生活中让我受益的一些方法论。

方法论1:“借”

首先,借影响力。

2B业务靠渠道,2C业务靠品牌。这两者都可以借力。我们的市场,就充分借用了“关键决策者”的力。我们的家长运营,也借用了”关键消费者“的力,我们的老带新业务,借的是老学员口碑的力。

其次,借人力。

协同内部和外部资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八月我们策划和执行的杭州师生见面会,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这样一个大型活动,光靠我们部门十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协同公司几乎全部的部门和角色。

要协同其他部门伙伴,关键点在于解决”WHY“的问题,即他们为什么要参与做这件事。这就需要在整个活动的总目标之下,在各个部门参与的环节,找出他们的受益点,也就是共同目标,这是核心。有了共同目标, 才能把伙伴们的活力和创意都激发出来,把单个环节做出彩。

第三、借势。

借行业节点的势。

我们做在线教培,教培行业有明显的节点差异。就好比我们C端招生,一年之中,大约有三个月是高峰月份,四个月是次高峰月份,五个月是普通月份。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投入资源最大的应该是高峰期的那三个月,在其他月份的客观环境下,投入更多资源,增长效果也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要做其他事情,如布局和爆破。

借区域口碑的势。

我们的学员分布,和口碑基础,不同的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那我们的资源显然就应该放在那些更容易口碑发酵的口碑爆破的区域,充分把该区域的势利用起来。

方法论2:“抄”

抄,就是模仿,复制。

圣经开头第一句话是:阳光之下无新事。即便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现在也是成立的。在个人工作的单点上,大多事情都有人做过,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以,我们大可以把别人成功的经验都复制过来,当然这并非说不需要或者不重视创新了,而是在别人成功的经验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创新和迭代。

可以抄想法。教培行业,区域化很明显,关键消费者的影响力很大,所以我们从学而思那里抄了他们运营区域口碑的想法,还抄了他们运营头部家长的想法,再结合我们自身当下的情况和资源,做了些许调整和迭代。

还可以抄做法。我们的C端产品体系不完善,需要一个短期班来承接C端用户,所以我们从学而思和猿辅导那里抄,大到运营打法,小到具体话术。

别人已经做过而且做的不错的,我们干嘛要闷着头自己搞?而且还不能保证搞得比别人好。

方法论3:“迁移”

迁移,就是把底层的能力,策略运用到不同的事情上。

我做运营之后,发现我之前基于自身兴趣和自我要求积累下来的写作能力、PPT制作能力,和周围人学到的思考方式,都不知不觉可以在运营工作中利用起来,而这些东西,很多都并非专门为运营准备的,而是做了运营之后才发现可以迁移过来。

所以,我的总结是,道是可以迁移的,术是可以复制的。

方法论4:多用模型。

模型,就是第一步这样,第二步这样可以照着做的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不跑偏。

比如经典的黄金思维圈”WHAT-WHY-HOW”模型。

比如5WHY模型。

比如我最近经常用“人-货-场'模型。

模型还有很多,找到最关键最实用的那几个模型,刻意训练。





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花了好几天时间,在梳理和写作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很多新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