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是耶非耶 将错就错(七)

 年之计在于春天 2021-12-22

从“陛下”到“在下”(上)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对于不同等级的称呼上非常讲究,其中从帝王到自身就有“陛下”殿下 “阁下”“麾下”“膝下”“足下”“节下”“毂下”“在下”等一系列敬称。

一.陛下

 陛”的本义指台阶,特指宫殿的台阶。那么陛下”本义就应该特指宫殿台阶之下,如: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说的是荆轲刺秦王时,他的助手秦舞阳手捧装着地图的匣子,一步步走到宫殿的台阶之下。

“陛下”还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到了秦朝以后,则转称皇帝为陛下,《史记·秦始皇本记》:“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自古以来大家都习惯以上为尊,如上天、上苍、上帝、上大人、皇上、圣上、至高无上,等等;而以下为卑,如臣下、部下、手下、堂下,下属、下卿、下官,下人、下妾、下里巴人,等等。那么,为什么又会尊称帝王为陛下”呢?

古时帝王都坐在宫殿的高台之上,台阶之下两侧有卫士站立戒备,也有侍者在旁候立。陛下”起初应该指的是这些卫士和侍者,当臣子向帝王进奏时,不能直呼帝王,一般必须先呼台阶之下的侍者转而告之,侍者这时就代表了帝王。于是,臣子在与皇帝说话前就需叫一声陛下正如蔡邕《独断》中说: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这是公认的一种解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官员在参见帝王之前叫一声“陛下”,表示自己在陛下参见帝王候示。


《大秦赋》中宫殿布景

那么皇帝自己为什么对陛下”的敬称,会欣然接受而不以为怪呢?

其实,古代很早就形成了民本思想。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另外,自周以后社会上下崇礼,帝王也不例外。《战国策·齐四》:“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那时,甚至帝王的自称还有“予一人”(言我是人中之一人,与物不殊故自谦损)以及“予小子”(帝王在先王死后尚服丧期间的自谦之称)。后来虽然礼坏乐崩,但余温犹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自称朕,其实“朕”在上古时是很普遍的自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另外,他还常自称孤、寡,所以对“陛下”的称呼也就不以为怪了。

于是乎,久而久之,见怪不怪,陛下便成为了对帝王的敬称。

就这样,朝朝更替,代代相传,皇帝陛下、大王陛下,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地叫了一千多年。习惯成自然,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到了明朝,也许以为在书面上使用“陛下”不妥,大臣们如海瑞、张居正等便开始在奏折中使用“皇上”的称呼。直至后来清朝时,皇帝才琢磨出“下”字不大对劲,就对“陛下”称呼不待见了,于是才一律改称“皇上”。所以,清宫电视剧里听到的都是皇上,而且只有皇太后与太妃才能称呼皇帝,从而终止了“陛下”的称呼。

上朝图

二.殿下与阁下

 “殿下起初与“陛下”同义,也用于敬称帝王。至汉代以后,为了区别于皇帝,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则只对太子、皇太后、皇后称“殿下”。如:太子殿下、长公主殿下、贵妃殿下,等等。

 “阁下”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阁”原指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又引申为楼阁,特指藏书楼。再引申为内室,常指女子的卧房,所以女子出嫁称出阁。另外,由宫庭中的楼阁引申为中央官署名,所以也把组织中央机构称为组阁”,“阁下”的敬称也源于此。后来,也泛用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并常用于书信中。

由此看来,陛下、殿下、阁下似乎是分别对应于建筑中的宫、殿、阁。一般而言,“宫”和“殿”都指高大的建筑。但“宫”主要用于有关皇帝临朝或居住建筑的指称(也包括皇后的住所)。如秦始皇起初在咸阳宫,而后又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后来“宫”也用于指皇室所在的整个建筑群,如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等。至于道教的太乙宫、纯阳宫、青羊宫等则都是皇帝祟尚道教而赦建的,即皇帝特许的。但殿的内涵则比较宽泛,常用于皇宫中的其他各个高大建筑,因而也统称为宫殿。另外,佛教庙宇中主要建筑也只称殿。至于“阁”如前所述就更为普遍了。因为先有了与宫相应的“陛下”,而后顺势而为便依次有了殿下”“阁下”。陛下、殿下、阁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但对于身份高低的使用则依次递减。

现在国际上只有君主制国家或少数保留王室的国家如英国、日本、泰国等使用“陛下”殿下的尊称。但是,在国际交往中还是经常广泛地使用阁下,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英语对皇帝、国王使用的敬词一般是Majesty,词本义是“伟大”。对其他官员则用Excellency,词本义是“杰出”。可以看出,词义与称呼是协调一致的。译为中文时可能为了简便,便分别直接与陛下(或殿下)和阁下相对应。这和把我国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用于西方爵位的译名一样,也只是大致上的对应。但如果要从字面意思上把中文译成英文,那可就困难了。

三.

“麾”的本义指旌旗类,特指将帅作战时表明身份、用于指挥的旗帜。麾下,则指在将帅旗之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麾下也指将帅的部下,如《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后来又用作部下对将帅的尊称。如《三国志·吴志·张纮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后来,也延伸喻指在有权势者的手下,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男人只有贾芹、贾芸、贾菖、贾菱四个--现在 凤姐 麾下办事的来了。”

将帅在阵前的麾下

“麾”可以用作将帅身份的象征,而且打仗时将帅的位置经常会在麾下,因此用“麾下”作为对将帅的尊称还是顺理成章的。而且,还与“陛下”殿下”“阁下”的尊称协调一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