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突厥人阿史那思摩的曲折经历,看唐太宗草原政策的两难和无奈

 西一里2l6sluho 2021-12-22
文章图片1

阿史那思摩是一名突厥人,在草原大战中被唐军俘虏,从他被俘之后的遭遇和曲折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的草原策略,以及他在处理投降突厥人问题上的无奈和两难。

严格来说,阿史那未必就是思摩的姓。

史书上突厥人对思摩的身份是有争议的,焦点在于,他到底是不是一个突厥皇族。不要小看这个,因为这涉及到继承权和政权合法性问题。

“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思摩的外表长的太像是一个东胡人了,所以突厥人怀疑他不是皇族阿史那的种。

大家知道,突厥是个大杂烩,纯正的突厥族人很少。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突厥人糅合了中亚、北亚、东北亚的很多种族,包括靺鞨、契丹等胡族,而突厥的本部,既皇族阿史那则是发起于阿尔泰山,属印欧血统。这个思摩,估计是阿史那皇族与东胡通婚的混血,不巧的是,他身上母亲的遗传可能更多一些。

只有旧唐书明确说思摩姓阿史那,是頡利可汗的族弟,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他的姓都语焉不详。

这种怀疑导致思摩长大之后,只能当一名特勒(突厥皇族子弟的封号),而不得为设(突厥各个部落掌兵者的封号)。也就是说,突厥人承认了他的皇族身份,但却拒绝让他继承父亲的“咄六设”封号、继续掌兵。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都是从设这个职位上登上汗位的,比如頡利可汗登位之前就是泥步设。

交待完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思摩的故事了。

文章图片2

思摩第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是在公元624年。

这一年突厥大兴兵,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叔侄俩率军二十万进犯豳州(今咸阳北),列阵五龙坂,这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才几年时间,还非常虚弱,所以举国上下非常恐慌。

秦王李世民亲帅百骑冒险犯阵,直冲到頡利阵前,说,“大唐没有背负突厥的地方,为什么以兵犯我?我是大唐的秦王,今天愿与可汗单独一决雌雄!”

頡利可汗笑而不语,没有应战也没有发兵攻打。

秦王又驰到突利处,责备他说,“你和我曾经约为兄弟,今天就不念过去的香火之情吗?能出来和我单打独斗吗?”

突利也不回答。

也许是出于羞愧也许是由于已经抢够了,这次阵前斗嘴之后,突利不愿意继续深入唐境,他向頡利可汗提出撤兵。

于是頡利可汗就和唐朝议和,并派出一名议和使者来见唐高祖李渊。

这名使者就是思摩。

议和使者代表的是頡利的利益,可见頡利对思摩是非常信任的,视其为心腹。

当时,唐高祖李渊对突厥称臣,所以思摩的来访受到了隆重接待,大宴小宴不断,赏赐丰厚。唐高祖在正式接见思摩的时候,甚至让人将思摩引上御座,两人同座,并对他说,“见到你就像见到頡利可汗一样!”

议和成功,頡利和他的大军满载而去。

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两国的战争依然不断,突厥连年入侵,唐朝反击不断,你来我往。

转折发生在贞观四年(630年)。

贞观之后,全国统一,唐朝终于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北方草原问题。

630年,行军总管李靖一万唐骑大破突厥于定襄,頡利可汗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俘。

作为頡利的心腹,思摩一直忠诚地陪伴在可汗左右,直到最后一刻一起被俘,并一起被押送都城长安。

被俘的突厥人一共有十几万人。

如何处理这些突厥人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唐廷上下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讨论,几乎所有的唐朝官员都参与了这场大辩论。

很多官员认为,应该将突厥人迁入河北地区,分给耕地,两代人之后这些人就会被同化。

对此魏征坚决反对,他主张吸取五胡乱华的教训,应该禁止突厥人入境,拒绝接受他们的投降,将他们赶回塞北故地。

中书令温彦博反对魏征的主张,他认为拒绝突厥人入境无疑就是杀死这些突厥人,不是仁君所为,应该像东汉光武帝对待匈奴人那样,将突厥人安置在北部边疆。

唐太宗考虑到突厥故地屡遭战火,所有的政权组织都被打烂,不接受投降,这些突厥人无疑会被冻死、饿死,这是很不人道的。所以最后他接受了温彦博的建议。

唐朝将这十几万突厥人安置在北部边疆地区,封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让他管理这些突厥人。

唐太宗非常欣赏思摩对頡利的忠诚,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统领頡利的残余旧部,居住在河南之地(今陕西北部,黄河以南),让他拱卫京师长安。

文章图片3

这种安置实际上是对投降的突厥人的全盘接纳。

这自然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道德方面唐朝抢占了制高点,在号令草原民族时有极大的正义性,中国人向来都是很重视这个的。另外,大批突厥战士加入唐军,使唐军的战力得到迅速提升,突厥人在征讨高句丽、薛延陀、吐谷浑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不利的一面在以后几年中也陆续暴露出来,民族融合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在长安,发生了一次叛乱。

突利可汗英年早逝,死时二十九岁,他的儿子贺逻鹘继位,但是贺逻鹘年纪还小,无法管理突厥人,一直被太宗养在长安宫中。

突利的弟弟结社率当时在长安宫中充当宿卫,暗中勾结族人,准备劫持贺逻鹘逃亡草原重新建国。他们趁晋王李治入宫的机会暴起叛乱,杀入宫中。

不过这场叛乱很快被宫廷卫士击败,结社率被斩杀,贺逻鹘被流放岭南。

叛乱被挫败了,但是矛盾也暴露了出来,这说明当时突厥中有很多人并不愿意臣服于唐朝,存在极大隐患!

太宗和大臣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大臣们纷纷改口,说不应该将突厥人安置在境内,应该将他们全部迁移回突厥故地!

太宗认为,经过近十年的休养重建,突厥人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也同意让他们迁回故地。

但是让谁来做突厥人的头儿呢?

实际上,和当初接收突厥人投降一样,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屠杀与彻底剿灭从来不在贞观君臣的选项上,所以只能接收,而接收就意味着隐患。

同样,让突厥人复国,太弱小了无法在草原上立足,太强大了则又是一个敌人。

頡利、突利一系的突厥血亲皇族肯定不行,原因不用多说。

那些勇猛的战将,比如阿史那社尔,善战能打又是突厥皇族疏枝,也不行,难以控制!

就这样,阿史那思摩走进了大唐君臣的视野,成为最佳人选。

一来这个人是突厥皇族的边缘人,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没有凝聚力,他当了突厥人头领,绝对离不开唐朝的支持;二来这个人一直没有领军打仗的经历;三来嘛,这个人非常忠诚!

于是,思摩被立为新的突厥可汗,并被允许带领突厥人重返故地建国。

文章图片4

按照常理,阿史那思摩以及其他突厥人接到复国的恩赐,肯定会欢呼雀跃,迅速北上,生怕迟则生变,对吧?

但是恰恰相反,突厥人迟迟不渡河北上出塞!

因为在北方,大漠以北,有一头怪兽,让突厥人害怕。

东突厥被唐朝剿灭之后,原来隶属于突厥的薛延陀部迅速崛起,短短十几年内就发展成为拥有二十万骑兵的强大武装,可以轻松将突厥人屠灭。

唐太宗了解到思摩的担心后,就给薛延陀去信,“以前之所以讨伐突厥,是因为他们屡屡犯边,不听号令。突厥人已经投降了,和你们一样都是朕的臣民。现在我让突厥人返回故土,立思摩为可汗。突厥居于碛南,薛延陀居于磧北,各守其境,不得互相侵犯。负约者,我将兴兵问罪!”

唐太宗亲自给思摩饯行,对他说,“看到一草一木繁盛,我就难言地高兴,刚才看到你们部落育人养畜,不少于往日。你父母的坟墓都在黄河北面,今天让你回去恢复旧国,给你送行。”

并抽调兵器,为突厥人武装了四万骑兵。

历代帝王中,心胸最为坦荡者,非唐太宗莫属!

思摩涕泗横流,大哭叩拜而去。

贞观十五年(641年),在頡利可汗被俘、突厥灭国十一年之后,突厥人复国。

阿史那思摩北渡黄河,建牙帐于白道川以南(今呼和浩特附近)。新的突厥汗国拥有十几万民众,精骑四万,马匹九万,以及无数的牛羊,生活的地方土地广袤,水草肥美。

可是薛延陀肯定不干啊,卧榻之侧,怎么能忍?

突厥和薛延陀冲突不断。

思摩派使者给太宗上书,说,“蒙陛下大恩,愿意世代做国家的守门之犬。如果薛延陀发兵相攻,请陛下允许我们入关保卫长城”。

哎,真的怂,仗还没打呢,就先想着要撤入长城!

唐太宗无奈答应了他的请求。

思摩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突厥人都看不起他,纷纷叛逃,很多人渡河再次南下。三年之后,思摩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了,新建的汗国名存实亡。

思摩非常惭愧,请求入朝宿卫,实在没办法,唐太宗去掉他的可汗封号,改封右武卫大将军,将他留在长安。

征伐高句丽时,思摩一起出征,陪伴在太宗左右,被流矢所伤,太宗亲自替他清洗包扎伤口,班师不久,思摩就死在长安。

当初,思摩的部下南逃的时候,太宗的很多大臣都认为河南之地靠近长安,应该派兵将这些再次南逃的突厥人剿灭,或者至少驱赶过河,唐太宗说,“作为一个国君,怎么能无端猜疑呢?我怜悯突厥的灭亡,在河南之地收容赈济突厥人,现在他们不就近去投薛延陀而远来投奔大唐,是感恩于大唐啊!我的政策能使中国五十年不再有突厥之患!”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文章图片5

快意恩仇是个人之间的事情,民族之间绝对不能如此!

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西方人大肆屠杀抢钱抢地抢女人,风光一时无限,但是后果再过几百年都消除不了。

你看小小的比利牛斯半岛,西班牙葡萄牙还是两个民族,不列颠的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都合并几百年了还是泾渭分明。

对突厥人,贞观群臣的耐心,太宗的两难和无奈,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文明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唐帝国威震八荒,文明的宣威远远大于武力的征服。唐太宗能成为天可汗,君临万邦,恰恰正是中华大地各民族水乳交融之后所展示的强大与庄严!

参考书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