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与回纥羁縻制度架构期:灭薛延陀汗国(上)

 思明居士 2019-04-14

(一)击灭薛延陀汗国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北被铁勒中势力最强大、得到唐朝支持的薛延陀占领,尽有古匈奴之地。由于东突厥余众尚在漠南地区,为了防备突厥势力回到漠北报复,铁勒诸部需要一个统领者对抗突厥的北上侵袭,这时候势力强大的薛延陀就成为众部落拥护的对象。回纥部落隶属于薛延陀汗国。薛延陀和回纥这两大部落对漠北牧场争夺更激烈了。薛延陀部有骑兵八万,回纥部有盛兵五万,回纥暂时居于下风,首领菩萨向夷男称臣,但未必是心甘情愿的。

薛延陀汗国自 629 年建国至 646 年灭亡,只存在了 18 年,期间薛延陀汗国和唐朝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29 年至 640 年为唐朝属国时期,最后几年为两者敌对时期。夷男称雄于漠北地区与唐朝的册封、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所在的薛延陀部落在铁勒诸部中并没有压倒性优势。“向唐朝朝贡和派遣友好使节是薛延陀汗国同唐帝国维系藩属关系的主要方式”。在第一个阶段,13 年间薛延陀向唐朝派遣使者达 15 次,“从所遣使臣的使命看,遣使于唐主要是为了向唐朝尽藩臣礼和表示对唐朝的忠诚”。

唐与回纥羁縻制度架构期:灭薛延陀汗国(上)

但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薛延陀汗国强大起来后在两大问题上与唐朝激烈争夺:一是对处理东突厥灭亡之后的突厥余众的看法不同,薛延陀想让突厥人变为奴隶以分解突厥,而唐太宗最终决定置突厥人于漠南地区,以其作为薛延陀汗国和中原地区的缓冲地带;一是薛延陀和唐朝都想控制西域。到 7 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经过激烈争夺,薛延陀控制了天山北面,唐朝控制了天山南路东部地区,此时控制东西方交通要道的高昌国成为两者争夺的目标。唐朝一面备战,一面借口突厥贵族的叛乱,准备在贞观十三年(639)把漠南地区的突厥人北迁,尽管突厥人北迁是在贞观十五年(641),但是唐朝要遣送突厥人北迁的传言还是给薛延陀很大压力,这样就牵制了薛延陀汗国原来要西移的一部分军事力量。此前太宗利用册封夷男子对薛延陀分化。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应夷男要求册封嫡嗣拔灼为四叶护可汗,统辖部落多的西部,庶长子曳莽为突利失可汗,统辖部落少的东部,“外示优宠,实分其势”。同年对夷男子颉利苾的册封应该也是出于同个目的。薛延陀这样重西轻东的战略是为了控制西域,只是由于唐朝策略的高明使其打了折扣。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军攻破不实行藩属礼的高昌,置西州,占领可汗浮图城后以其地置庭州。

薛延陀汗国与唐朝关系的恶化是由突厥降众北迁引起的。自从发生突厥人结社率众刺杀唐太宗的事情后,朝中人士认为突厥留在河南之地不便。贞观十三年(639)太宗册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令其渡河,回到旧地。突厥害怕薛延陀,不敢出塞,太宗赐给薛延陀玺书,让其不要侵扰北返的突厥部落:

“颉利既败,其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恆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藩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利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踰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

诏书中既说明了中央王朝对礼仪文化的推崇,讲求信义,怀柔四夷,以获得边疆民族政权的衷心拥护,又对薛延陀讲明利害,让薛延陀遵守藩礼,不然就发兵征讨。唐朝希望通过诏书对贡赐体系中的各属部关系进行调整。这算是对贡赐体系的概括说明:突厥和薛延陀都在唐朝贡赐体系之内,必须遵守唐朝的贡赐礼仪,恪守藩礼,肆意侵袭其他属部等不遵守藩礼的行为是对唐朝贡赐体系和天下秩序的挑战,唐中央就要运用军事手段进行讨伐。唐朝讲礼在先,只有在礼仪得不到遵循的情况下才运用军事手段,可谓“先礼后兵”。唐朝是贡赐体系的中心与主导力量,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国力与发达的文明。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朝任命李思摩率领突厥部落渡河。薛延陀真珠可汗对唐太宗罢封禅之事尚不知,十一月发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落20 万兵攻击突厥思摩部落,唐军兵分几路大败薛延陀。贞观十六年(642)薛延陀遣使谢罪,向唐朝献马、貂皮等物并求婚。唐太宗同意了和亲,薛延陀为了纳聘礼,对回纥等部落征收了很多物资,尤其是很多物资到唐地之后“耗死将半,失期不至”,诸部不厌其烦,矛盾又激化了。先被薛延陀劫持、后被唐朝救过来的契苾部首领契苾何力目睹了薛延陀高层对唐朝的敌意,劝太宗绝婚。唐太宗为了鼓动铁勒诸部攻击薛延陀,不久绝婚:

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顙,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余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克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今吾绝其婚,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刮剖之矣,卿曹第志之!”

除掉里面对边疆民族的一些歧视用语,唐太宗对形势的分析是准确的,真珠可汗向中国求婚就是要提高他在漠北的威望与支配力,对此真珠可汗自己也有清晰的认识。薛延陀有了唐朝的支持其他各部都不敢轻举妄动。薛延陀一旦失去了唐朝的支持回纥等部落就要反抗,薛延陀汗国诸部矛盾迅速表面化。

继夷男而立的多弥可汗生性残暴,杀兄并废弃父时贵臣,国内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贞观十九年(645)多弥可汗趁太宗征服高丽未还之时袭击河南。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乔师望、执失思力击破薛延陀,获两千人,多弥逃走。贞观二十年回纥酋长吐迷度乘虚率同罗、仆骨等部落袭击多弥可汗牙帐,多弥大败,同年六月唐军从长城沿线的凉州、代州、营州分道并进进击薛延陀,薛延陀国内大乱,多弥率领数千骑兵逃到阿史德时健部落,回纥兵杀死多弥及其宗族,据有其地。薛延陀西走的一部 7 万口拥立夷男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立意打回旧地,遣使奉表,请求居于都斤山。漠北铁勒诸部听闻咄摩支要打回来都很惊恐,唐朝官员也认为咄摩支恐怕要成为碛北隐患,太宗就派遣李世勣与九姓铁勒联系共同打击薛延陀。李世勣到于都斤山,薛延陀酋长梯真来降,咄摩支逃到荒谷,李世勣遣萧嗣业招慰,咄摩支降,因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斩五千人,俘男女三万余人,将咄摩支带到京师。后来唐将道宗率兵击败拒战的阿波达官。薛延陀汗国亡。薛万徹别军在北道与回纥相遇。道宗与薛万徹各遣使谕以绥怀之意,其酋帅见使者都欢喜道:“不意大国远见存抚”,请求入朝。不久诸部降书送到京师,百官朝贺。

薛延陀汗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除了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政权不稳固、缺乏集权有关外,还与没处理好与唐朝的关系有很大关系。由于薛延陀部落军队只有八万,在整个汗国二十万盛兵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压倒性优势,而回纥、拔野古、仆骨、同罗、多览葛等部军队都在万人以上,合力可以制服薛延陀。早期为了击灭东突厥,薛延陀得到铁勒各部拥护推为君长,并且得到唐朝的册封才得以立国。到薛延陀后期这些条件都已经不存在,但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薛延陀汗国在掠夺财富和人口的入侵中被唐军打败了。薛延陀在大量征调兵员和军用物资的时候对回纥等部征用过度,本已激化了矛盾,一旦唐朝对其停止支持就是薛延陀汗国内部矛盾表面化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