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重要性,人人知之;求才之心,人人有之。可是,仅有求才之心,人才未必立至;得到了人才,也未必就会留得住。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也想了不少点子,出台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可是,成绩却寥寥。或者,引不进来,或者,引进来也留不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有察觉。齐桓公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宁戚。宁戚是春秋时卫国人,曾因家贫为人拉车。他到齐国后,为人喂牛,他边扣牛角边唱歌,以排遣不得志时的抑郁情绪。齐桓公听到后,就召见他,并拜为上卿。当齐桓公问他怎样对待人才时,他除了建议对贤才"要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广开进贤之路,认真考察后信用他们,使他们的职位尊荣,俸禄优厚,名声显赫)之外,还指出了得到真正人才的五个障碍: "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其穷辞,以法过度,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意思是说,国家只所以不能得到贤士,是因为有五种阻碍。一是君主本身不喜欢贤能之士,又有谄谀的人守在身边;二是谈论便民利国之事的人,不被任用;三是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才能了解下情;四是审理案件,歪曲供词,施用刑罚,超过法度;五是手下管事的人,为所欲为,专断国政,滥施权柄。 因为宁戚本身就有着坎坷的成才经历,对其中的弊端体味甚深,因此,提出的这五点,可谓一矢中的。人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就如一棵小树,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气候、水分等条件,你既使把它强行移栽这里,它也是很难成活的;人才又如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员,如果不能为他提供一个表演的平台,或者,你给他的场地,只是一块荆棘遍布、乱石成堆的乱坟岗子,任他有如何的表演天才,也不可能施展开拳脚。宁戚所说的"五阻",就是这场地上的荆棘和乱石。做为人才的管理者,必须为人才清除掉这些障碍,开辟出广阔的场地,人才方能表演出轰轰烈烈的正剧来。如果不是这样,君主本身就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贤能之士,加上有一群阿谀奉承、嫉贤妒能的奸佞围绕在自已的身边,耳朵和眼睛均被他们所蒙蔽,听任他们胡作非为,滥施淫威,对人才极尽排挤打击之能事,"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而那些真正能够便国利民的人才,却被排挤到一边得不到重用,那么,谁还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呢?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人才们不夹起皮包走路,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因此可以说,高明的人才管理者,在对人才发自肺腑的喜爱并"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的同时,还要为其提供一个展施拳脚的平台,一个适宜其生存的空间。"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王;明主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是呵,就象那大江大海,无所不纳,无所不容,永远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一样,明主圣君要使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君民安乐,国运久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