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随笔||上学

 含山唐 2021-12-23

“爱你爱你”年的九月开学季,孙子上小学了,孙女也上幼儿园了。送完俩孙上学后,家里竟静悄悄的。老两口大眼瞪小眼,麻子看吊眼。最后干脆看电视。


现在的孩子,聪明伶俐人见人爱。他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一口普通话,害的全家人说话都弯舌头。看来这乡音土话要消失了。

开学第一天,孙子在开学典礼上代表一年级新生发言,近两分钟的发言说得一溜顺水,不打一个疙瘩。孙女第一天进幼儿园,也没哭闹。她在家里时而唱“爸爸妈妈去上班,我去幼儿园。我不哭我不闹,说声老师好”这样的儿歌。看来,唱儿歌还真有效。现在的孩子真了不得。

五零后六零后的爷爷奶奶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跟我们的父辈比起来,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儿女及我们的孙辈当然比我们幸福,这叫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可以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哈哈,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珠塘小学在姚家兜河西埭廊。第一天上学,别人家的孩子都提着灯笼。为什么要提着灯笼去上学,我至今没有弄清楚。也许是提着灯笼去读书读得出。你想啊,提着灯笼,照在前头,是否前途一片光明?灯笼闪着光,红红的,很喜庆。可我家没有灯笼,可能事先没有准备,但我阿爹有办法。他就把家里的那只“山光灯”拿出来点亮。“山光灯”就是马灯啊。它有玻璃罩罩着,风吹不灭,虽没有灯笼那么好看,但实用。我就提着这盏马灯,从后头埭廊走到兜底头,再从河南埭廊后头的那条路走到河西埭廊的学校里。


珠塘小学,原来只有河西埭廊荣发拉墙角头朝南几间平房。这几间平房现在还在。后来朝东造了几间新房子,也是平房。而在这之前,由于教室不够,曾在河西埭廊西边,也就是现在文桥家厢屋里做过教室。教室里的课桌很特别,是一块块地蚕跳搭在条子凳上,然后学生从自己家里搬只凳子来,就算是上课了。有了新教室后,也有了像模像样的课桌。其实我们珠塘小学也就三只教室。一只是朝南的,隔壁是老师的房间。新造的是朝东的两只教室。而老师,正宗的只有一位,那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殷老师。殷老师,湖州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分到我们珠塘姚家兜教书。她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我们珠塘姚家兜。

乡下孩子野,老师也要发脾气的。殷老师发脾气时,点戳指头管(食指)点到你的额角头上,再用湖州白骂一句“你要死快逮”。珠塘人的“死”和“水”发音一样,调皮的我们就学她,但变成了“你要水坑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文革结束后,殷老师调离含山,回到湖州,在湖州塘甸学校教到退休。


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算是牛鼻子管穿住了。穿牛鼻子管,意思是小牛长大了,绳子从牛鼻子管穿过去,要听人使唤了,要下地干活了。现在的小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学习的科目、内容,比原来多得多了。这还不算,现如今,各种培训班是雨后春笋啊!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千方百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从各种技能培训到文化知识的补习应有尽有。这下可好,孩子们奔跑在各类培训机构。一个双休日,孩子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琴,棋,书,画;语,数,英,科。一个孩子就乐器可以学好几种。这些培训,有的是孩子乐意,有的是孩子被迫。但不管怎么说,当下最累的是中小学生。

十年寒窗,苦读励志?有些孩子吃得了苦,有的孩子吃不了苦。吃得了苦的可能成才了,吃不了苦的呢?现在大人们的眼睛只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啊!也是,分数是最直观的成绩。逢年过节的,亲戚朋友欢聚,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家宝贝考了几分?”考得好的,满脸自豪:“我们家考了三门100分,一门99,三好学生!”考得差点的,不好意思说,“还好,还好。”就是不直接告诉你分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教育似乎只剩下分数了?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道德素质的提高。欣喜的是,每次上公交车,给老人让座已成时尚。可见,社会大环境下,年轻人的文明程度正稳步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