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蚕花,在含山绽放(下篇)||蚕花廿四分&摸蚕花nn

 含山唐 2021-12-23

清明含山轧蚕花,而这蚕花却是石淙人的专利。所以,每年清明前后,来含山卖蚕花的都是石淙人。原先蚕花制作用是彩色的皱纸,现在都用绢。据传,蚕花廿四分的说法,和石淙有关。

传说有一年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化作村姑来到石淙,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蚕花。那用绢做的蚕花色彩鲜艳,可媲美真正的花。这花永不凋谢,插在蚕房里赏心悦目。观音菩萨说:“你们这花做得真好!你们做这花干什么呢?”一位蚕娘看到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笑着说:“我们制作的花叫蚕花,给养蚕人家讨个好彩头,得个蚕花十二分。”十二分可是最好的了,你想,十分已是十全十美,何况十二分。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相视一笑,说:“哎呀,真的呀。那我们再加十二分,就蚕花廿四分吧。”这话刚说完,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竟驾祥云而去,等蚕娘们回过神来,已不见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这下,整个石淙沸腾了,说碰到仙人了,要给我们蚕花廿四分。蚕花,色彩缤纷,吉祥如意。蚕花廿四分。蚕茧有个好收成。而蚕乡的人,不仅心存美好的愿望,而且以自己的勤劳和聪慧,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美丽的蚕乡,美丽的含山,美丽的故事,印证着蚕乡人美丽的心灵。清明前一天,蚕农们要祭拜蚕花娘娘。这天上午,祭拜人群在蚕花娘娘像前摆上猪头三牲,摆上香案,点上香烛。诵读颂词,行三跪九叩之礼。祈祷蚕事顺利,家家得个蚕花廿四分。


现在,清明这一天,附近蚕农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轧蚕花”的盛会。当然不用背蚕种包了。大家来到含山,瞻仰蚕花娘娘。沾点蚕花喜气回家,期望自个儿的家里蚕花旺,田里庄稼旺,家旺业旺。买几朵蚕花,买支甘蔗,把蚕花插在甘蔗上,那真是甜甜蜜蜜,节节高节节甜啊。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纯朴的情感。蚕乡人的心灵,似古运河的水清且纯,又源远流长。

现如今,这清明轧蚕花的民俗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叫“蚕花节”。德清新市还叫“蚕花庙会”。但不管怎样,这新时代的蚕花节还是有新意的。比方说,农科所的工作人员就在这天发放科学养蚕的资料,这是最实在也最受蚕农们欢迎的事。

蚕乡,有好多事都用“蚕花”命名。年轻人结婚,要有一对蚕花鸡;也把年轻恋人比作蚕花鸡。蚕花鸡,吉祥,美满,幸福。小孩子大年三十晚上要汏(洗)蚕花脚;女主人晚上还要扫蚕花地。扫蚕花地要从外扫到里。一些嘴特会说吉利话的妇女一边扫一边嘴里自言自语:“新年里来生活好,只只元宝往上翘。扫帚着地往里来,金银财宝滚进来。”大年初一,在灶头上烧好顺风圆子,第一碗供奉灶王。而年轻人这天早晨可以困懒觉,这懒觉就称作为“困蚕花”。

这“扫蚕花地”还牵涉到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湖州德清一带的民间歌舞。这歌舞已流传了一百多年。完全由民间艺人编排演出的歌舞。由一人或多人演出。歌舞内容贯穿整个养蚕过程。原先是在清明前后到各村巡回演出,祈祷新的一年养蚕顺顺利利,得个蚕花廿四分。这个歌舞通过抢救挖掘,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含山蚕乡,这样的习俗原先是不是也有?我想应该有的,只不过没有流传下来吧。

含山清明轧蚕花,到明清时期已盛况空前。清乾隆年间,一个叫沈焯的练市籍诗人写了首《清明游含山》诗,诗曰:
“吾乡清明俨成案,
士女竞游山塘畔。
谁家好学哨船郎,
旌旗忽闪恣轻快。”
至少在当时,清明节游含山,已成附近村镇的习俗。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纷纷来含山踏青游玩。路程比较远点的,都摇着船来。练市、乌镇、双林,新市、石门等地的蚕农都得摇船到含山,因为陆路比较远,走路也太累。

一条农船,几户人家,男男女女乘船来含山轧蚕花。姑娘们,蚕娘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所以有含山滩上比老婆一说。更神奇的是清明含山轧蚕花,可以摸蚕花奶奶。说是蚕娘被摸了奶奶,这年肯定蚕花茂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含山轧蚕花被命名“蚕花节”。那年清明这天,除了商贾云集,各类各级媒体也到含山轧蚕花了。摸蚕花奶奶这一历史信息竟被登上了著名的《人民画报》。稀奇不?其实不用那么稀奇。历史上摸蚕花奶奶肯定存在过,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各种网文把这摸蚕花奶奶的事强加在了未婚的男女青年上头。说男青年到含山轧蚕花可以摸姑娘的奶奶。杭嘉湖这片蚕乡,摸蚕花奶奶不只含山有,就江苏的南京都有。南京城里,有一条弄堂,名字就叫摸奶弄。据说,弄堂里曾经有一尊蚕花娘娘像。看起来,这摸蚕花奶奶在蚕花庙会上普遍存在。但是,坊间说这摸蚕花奶奶局限于已婚男女。蚕乡有一说法,说大姑娘(未婚女子)是金奶奶,不是随便可以摸的。生了小囝的女人是狗奶奶,不金贵了,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摸的,但清明节轧蚕花时可以摸。坊间有个故事,说有一年清明,含山上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去含山轧蚕花了。有一个长得一般的蚕娘也去含山。去前其老官(丈夫)说:“人家要摸就让他摸摸,摸发摸发,不要怕难为情。”这蚕娘到了含山,上山拜了蚕花娘娘。然后在山塘边看拳船看标杆船看踏白船表演。这么热闹的场面,男男女女挤在一起。可是,这么多青壮男人,竟没一个看她一眼,别说“摸”了。下午申时一过,含山渐渐冷清下来,众蚕娘也要回家了。这时,同来的姐妹们问她:“被摸了没?”这蚕娘脸一红,羞羞地说:“格脑壳头(指男人)格只手伸过来了却又缩回去了。”路上,她又想,今天没有被摸奶奶,回家怎么跟老官(丈夫)交代。没办法,她钻进桑树地里,蹲在蚕豆秧边,扯一把青色的蚕豆秧,在自己的奶奶上这么几捏,然后整理好衣裳回家。

回到家里,老官问她:“摸了没?”摸了。”蚕娘扯开衣襟说,“都被摸青了。”老官一脸傻笑。看官别当真,这是一则古老的段子。解放后,这种事肯定没有了。你要是当真,去含山轧蚕花时想摸蚕花奶奶,说不定人家反手就给你一巴掌。再骂一句:“你这个臭流氓!”

至于男女未婚青年有没有这档子事,也许有。“蜜蜂叫嗡嗡(土话读wangwang),大姑娘的两只眼睛停样样。”寒食清明,男女思春,你情我愿,有这事也正常。

摸蚕花奶奶这事,还是江苏苏南地区的人比较文明。苏南农村,江苏吴江一带,清明前后要到杭州灵隐寺烧香。烧完香顺便去岳坟,瞻仰岳飞这个民族英雄后,然后回顾身来,摸几下秦桧老婆王氏的铁奶奶。说摸了王氏的铁奶奶,蚕花肯定茂盛。

蚕乡蚕俗,其文化源远流长,但要考证其的发展历史很难。杭嘉湖地区,农耕文明历史久远。蚕乡轧蚕花的习俗,是这种农耕文明的清晰印记。含山,是蚕文化的发源地。千年蚕花,在含山绽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