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饮膳道人 2021-12-23

黄景仁的一生很不幸,这一点和大多数伟大的诗人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始终是处处不如意,尽管很有才华,可是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每一次都名落孙山;由于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也使得黄景仁的诗有着一种更为深沉的悲痛之感,这一点在其名篇《杂感》和《别老母》两首诗中尤为突出。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杂感》正是在描写个人的经历,当时诗人已经垂垂老矣,回想起了年轻时的所遭受的苦难,于是通过文字来排解胸中的苦闷;其中的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谓是脍炙人口,即使是没有读过原文,也一定听过那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无非是自嘲,想到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可是依旧没有作为,便有了那种发自肺腑的感叹。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别老母》一诗写得就更感人,这是一首无奈之作,黄景仁为了出门谋生,在寒冷的冬夜与年迈的母亲告别,看到母亲泪流满面,可是自己却无法在家中尽孝,一时之间悲痛不已,“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我即将前往河梁谋生,掀起母亲房间的布帘与母亲告别,彼此依依不舍,母亲愁容满面,欲哭无泪。在风雪之夜关上柴门,一步一步地走向黑夜,无法在家中尽孝,对于一位年迈的母亲来说,有儿子还不如没有儿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黄景仁的诗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之感,无论是《杂感》,还是《别老母》,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无力之感,读了很多的书,论文采无人能及,可是每一次科举考试都无法如愿;本来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为了生活又不得不离开故乡,前往异地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种种的矛盾,还有复杂的心理变化,在这两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景仁(1749——1783),清朝著名诗人,字汉镛,又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黄景仁从小家境贫寒,四岁时父亲病逝,跟随母亲相依为命,此后奋发图强,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能够即兴吟诗,文章也写得好,但是一生却又是怀才不遇,穷困潦倒,35岁时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着实是让人惋惜。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黄景仁的诗始终是围绕一个“愁”字,为此其诗大多充满忧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还有难以言说的孤独之感。其实除了《杂感》和《别老母》之外,还有很多那种感伤之作,譬如这首《秋夜》同样意境凄美,在作品中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以至于这首诗有着一种孤独之感,读后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乾隆三十七年(1772)秋天,黄景仁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官署中担任幕僚,创作这首诗时,他已经在安徽六安生活了五年,于是在夜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秋夜》,以此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忧愁,每一句都很伤感,成为了黄景仁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首联和颔联由景入情,然后再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的环境,以此来呈现当时的心境,这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写法,不过黄景仁写得很细腻,一字一句无不流露出忧愁之感;秋色苍茫,稀稀疏疏的梧桐树叶上笼罩着一层烟雾,络纬的鸣叫声时断时续,还有了阵阵凉意,此时已是异常的寒冷。轻云飘动,一轮明月已经快要沉入大海,满天星辰闪烁,阵阵秋风吹拂而过。

黄景仁一首很孤独的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直击人心

颈联和尾联重点描写当时的心境,正好与前面的几句形成对应,使得这几句显得无比伤感,也非常的孤独;在万籁俱寂的秋夜,络纬的鸣叫声显得格外响亮,声音冲破寂静的黑夜,在亭台楼阁之间回荡。雄鸡此时在报晓,熹微的曙光在清冷的夜色中交融,可我却并不开心,反而比以前更加的伤感,也更加的孤独。

黄景仁的诗大多描写生活中的困境,还有对于现实的无奈,以至于其诗意境极悲,每一首都有着一种孤独之感;在这首《秋夜》一诗中,尽管是即兴之作,可是字里行间依旧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独,还有身处异地他乡的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