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诗人黄景仁这首很孤独的诗,只有寥寥数语,但每句都能直击人心……

 泮溪别馆 2021-12-12
黄景仁的一生很不幸,这一点和大多数伟大的诗人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始终是处处不如意,尽管很有才华,可是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每一次都名落孙山;由于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也使得黄景仁的诗有着一种更为深沉的悲痛之感,这一点在其名篇《杂感》和《别老母》两首诗中尤为突出。

《杂感》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它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

《别老母》这首诗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黄景仁为了出门谋生,在寒冷的冬夜与年迈的母亲告别,看到母亲泪流满面,可是自己却无法在家中尽孝。诗人在风雪之夜关上柴门,一步一步地走向黑夜,无法在家中尽孝,对于一位年迈的母亲来说,有儿子还不如没有儿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黄景仁(1749~1783),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为“毗陵七子”之一。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Image

黄景仁的诗始终是围绕一个“愁”字,为此其诗大多充满忧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奈,还有难以言说的孤独之感。除了《杂感》和《别老母》之外,还有很多那种感伤之作,譬如这首《秋夜》同样意境凄美,在作品中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以至于这首诗有着一种孤独之感,读后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秋夜

作者: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乾隆三十七年(1772)秋天,黄景仁在安徽学政朱筠的官署中担任幕僚,创作这首诗时,他已经在安徽六安生活了五年,于是在夜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秋夜》,以此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忧愁,每一句都很伤感,成为了黄景仁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Image

开头两句“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诗人为我们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濛的烟雾,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叫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霜,寒彻无边的大地。

三四两句“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

五六两句“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


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所以,诗人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全诗用极为清丽深沉的语言,抓住极具特色的景物与情状,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清幽冷寂的秋夜图,其清新俊逸的格调,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正如延君寿《老生常谈》评价的:“此真能直闯太白堂奥,东坡而后罕有其匹。”

Image

黄景仁的诗大多描写生活中的困境,还有对于现实的无奈,以至于其诗意境极悲,每一首都有着一种孤独之感;在这首《秋夜》一诗中,尽管是即兴之作,可是字里行间依旧还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独,还有身处异地他乡的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