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训练】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1.1 大气运动及其效应

 hjh2004 2021-12-23
爱地理走天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地理,走天涯,地理伴随您我;带您走进地理知识的殿堂,驾起我们沟通的桥梁!
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基础达标卷

一、选择题

(2021·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2021年3月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据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源于蒙古国。左图是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右图表示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四个时刻沙尘天气的分布状况。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图片

1.右图四幅图片中,沙尘天气的分布与左图天气形势相吻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根据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判断推动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旋西移 B.反气旋东进 C.冷锋南下 D.暖锋北上

【答案】1.B 2.C

【解析】1.由左图可知,我国内蒙古中部受高压脊控制,东部受低压槽控制,高压脊带来的冷空气与低压槽东侧的暧气团相遇在低压槽的位置形成冷锋,并快速移动,带来大风天气,且此季节冷锋锋前的暧气团中水汽含量少,没有带来降水,大风卷起沙尘向东移动,形成沙尘天气,四幅图只有乙图符合这一特征,故B项正确,所以选择B。

2.读图可知,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为向东南方向移动,结合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主要是冷锋快速南下导致,故C项正确;该阶段气旋应向东南方向移动,故A项错误;反气旋东进与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不一致,故B项错误;沙尘暴快速移动与暖锋北上没多大关系,故D项错误。

(2021·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4.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5.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答案】3.C 4.D 5.B

【解析】3.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小,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故选C。

4.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出现时地面温度低,近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晴朗无风,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AB错误;浓云迷雾,大气逆辐射强,地面不易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

5.黄河源地区冬季地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下沉气流盛行,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正确;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均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AC错误;冬季气温低,热力对流弱,D错误。故选B。

(2021·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几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6.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几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次年1月

【答案】6.A 7.A

【解析】6.“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濛濛细雨的天气”,雾存在的时间较长,应该考虑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①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②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③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大,④错误。A正确。故选A。

7.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东南风,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BC错误。11~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北风,D错误。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向由海转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遇冷下垫面凝结形成雾,A正确。故选A。

(2021·福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8. 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 冷湿 B. 冷干 C. 暖湿 D. 暖干

【答案】8. B

【解析】8.温度带是根据活动积温划分,即作物某时段或某生长季节内逐日活动温度的总和。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故选B。

二、综合题

9.(2021·河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图片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答案】(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解析】(1)首先,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制作保暖衣服和房屋的能力弱,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其次,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

(2)本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其次,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10.(2021·天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图片

(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

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

原因

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

①____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

②____

③____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

【答案】(1)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 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

(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

(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的因素。永久性块状冰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大西洋间的通道使温度较低的海水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冰块少。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该群岛气候、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岛屿面积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生物数量、种类少,相对封闭。

(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温室效应增强,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疚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巩固提高卷

一、选择题

(2021·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留尼汪岛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火山岛,为著名的度假胜地。岛上气候终年湿热,夏季常出现特大暴雨,圣罗斯是世界上日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下图示意留尼汪岛地理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留尼汪岛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位于岛屿( )

A.东部 B.南部 C.西部 D.北部

2.导致圣罗斯成为世界日降雨量最大的地方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温带气旋 D.热带气旋

【答案】1.A 2.D

【解析】1.由图可知,该岛屿位于南半球,且地势呈现出中高周低的特征,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较大,岛屿东部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大,岛屿西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因此降水最多的位置应该位于岛屿东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该地区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锋面雨在中纬度最典型,A、B错误;温带气旋主要影响温带地区,C错误;该地地处热带,四周临海,洋面广阔,水汽供应充足,海水水温较高,容易导致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热带气旋,进而带来大量降水,D正确。故选D。

3.(2021·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如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A

【解析】同纬度地区,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海拔高的地方,年均温低,海拔低的地方,年均温高,故A正确。该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从116°E到121°E,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的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故B错误;海陆位置的差异主要影响降水,对年平均气温影响不大,C错误;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误。故选A。

(2021·福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下表),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站点

海拔(m)

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土壤冻结天数(天)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cm)

663

22.8

276

97

41

776

21.2

352

103

56

1106

19.6

554

120

64

1210

19.2

599

126

103

1854

16.5

802

144

85

4. 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A. 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 B. 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 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D. 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5. 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积雪深度 B. 风力大小 C. 冬季气温 D. 太阳辐射

6. 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A. 太行山脉 B. 长白山脉 C. 横断山脉 D. 天山山脉

【答案】4.C 5. A 6. D

【解析】4.从表中资料可看出五个站点中,站点⑤海拔1854米,降水最多,只能说明是五个站点中降水最多,并不能说是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854米,A错误;表格中五个站点的年降水量与7月平均气温成正相关,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温对降水的影响是不大的,B错误;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山脉L谷地季节性冻土广布,说明该山脉纬度较高,且冻土只能在气温低时存在,C正确;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D错误。所以选C。

5.从表中资料可看出⑤站点的降水比④站点多了200mm左右,降水多,冬季积雪可能大,积雪的深度就大,积雪深度有效地保持地温,因此土壤冻结最大深度比④站点小,A正确;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⑤站点的冬季气温比④站点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该更大,但表中土壤冻结最大深度⑤站点比④站点小,C错误; ⑤站点海拔比④站点高,太阳辐射⑤站点可能更强,但⑤降水多,阴雨天多,太阳辐射不一定更强,D错误;风力大小对地温的影响不大,且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风力大小差异不大, 不能成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所以选A。

6.太行山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不可能在600多米的海拔就出现40cm的季节性冻土,A错误;长白山、横断山区年降水量较大,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也可以排除长白山脉、横断山脉,BC错误;天山山脉地处内陆,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从表格中①②站点的降水量,天山也比较符合,D正确。所以选D。

(2021·辽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图片

7. 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 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

C. 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 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

8. 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 空气污染加重 B. 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C. 道路表面湿滑 D. 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7. D 8. C

【解析】7.由图可知,气象站西侧为山地,锋面过境前后均以偏北风为主,可推测为冷锋过境,A错误;气象站的偏北偏西方向为山地,锋面过境时,受地形影响,使得气象站及其附近,气流下沉增温,D正确;由图可看出,温度升高时为静风,且西北风风速增大不利于温度升高,B错误;锋面过境时,由于地形影响,气象站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C错误。故选D。

8.夜间突发性增温,导致道路表面解冻,湿滑,C正确;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可能会减轻空气污染,A错误;降温时更易出现雾和霜冻,B错误;温度升高会加强作物的呼吸作用,D错误。故选C。

(2021·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道落差近900米。小海坨山半山腰位置出现一定厚度的低云,且停留时间较长,对滑雪赛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半山腰云形成的关键因素。下图示意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据此究成下面小题。

9. 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 )

A. 暖干 B. 暖湿 C. 冷干 D. 冷湿

10. 为了赛事顺利进行,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 )

①相对湿度 ②气压变化 ③气温水平分布 ④气温垂直分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9. A 10. C

【解析】9.图中位置的半山腰云主要是在小海坨山主峰和山脊的东南侧,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是湿润气流,上部是冬季风的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干气团下沉增温,故与半山腰云邻近的下部气团相比,上部气团性质偏暖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半山腰云是水汽凝结形成,只有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才有可能成云,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相对湿度,①符合题意;当地云停留在半山腰,往往是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与爬坡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此时云不向上升,此时应出现逆温现象,因此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滑雪场附近的气温垂直分布,④符合题意;半山腰云出现时当地的气压和气温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因此不是气象部门预报半山腰云最需要精准观测的数据,②、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1.(2021·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具有的气候调节、径流调节、淡水供给和旅游科考等服务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体现。冰川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冰川服务价值高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面枳大,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疏勒河流城冰川面积是北大河流城冰川面积的两倍多。研究表明:冰川的气候调节价值远高于其它各项服务价值;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地区的冰川消退显著且区域差异大;不考虑物价因素,近年来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下图示意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

图片

(1)根据上述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推测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

(3)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小、分散破碎。

(2)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3)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冰川面积较小,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解析】(1)题意表明,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应根据冰川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进行推测。图中显示,蔬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大,冰川呈片分布,而材料信息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现代冰川一般发育在海拔4000米以上,由此推测蔬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图中显示,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小,冰川呈碎片化分布,由此推测北大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面积小、分散破碎。

(2)本题审题关键是注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信息,由此推断,冰川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应向降低气温方面进行分析。冰川表面的镜面效应,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弱,从而减少地面辐射,使得气温降低,缓解气候变暖;升温过程中,冰川消融大量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3)根据材料信息表明,冰川服务价值减幅与冰川面积变幅密切相关。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转换一下就是,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面积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这样再分析自然原因就相对简单了。图中显示,东部地区冰川面积较小,则平均海拔较低,受气候变暖影响,东部地区冰川容易退缩,加上基数(冰川面积)小,因此退缩率较高,从而造成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更大。

12.(2021·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对气候有强烈的依赖性,气温、降水、日照、冻土和植被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其生存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该区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日照较为充足,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雨季是冬虫夏草生长发育的主要季节。图1、图2分别示意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内各气象站点1981~2015年期间雨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

图片图片

(1)说明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判断依据。

(2)分析1981~2015年西藏冬虫夏草产区雨季的气候变化对产区位置和面积产生的影响。

【答案】(1)气候变化趋势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 判断依据:平

均气温变化均为正数,降水量变化大多数站点为正数,少部分为负数,整个区域降水增加趋势明显。

(2)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适宜区范围缩小。

【解析】(1)图1、图2分别示意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内各气象站点1981~2015年期间雨季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据图1分析雨季的平均气温变化,据图2分析雨季的平均降水量变化。据图1分析可知,雨季各气象站点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判断依据是结合图1图例,各气象站点平均气温变化均为正数,说明气温是增加的。据图2分析,大部分站点为降水量是增加趋势,部分为减小,地区差异性较大;结合图2图例分析,黑点是降水量变化为负值的站点,空心圆点为降水量变化为正数的站点,图中大部分站点是正数,降水量是增加趋势,;林芝西南少部分站点为负数,说明降水量是减少趋势。气候变化趋势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

(2)“西藏冬虫夏草产区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至雪线附近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该区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日照较为充足,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据此可知冬虫夏草喜低温、喜光、喜昼夜温差大。产区1981~2015年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