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吉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古代年龄称谓

 新用户9245PZEV 2021-12-23

说到古代的年龄称谓,可不像我们现代直接称呼多少岁。而是有一定的代称。这些代称各自代表多少岁,这是我们公基考试中的一个重点。

襁褓: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的诗句。代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形状如角。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源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名叫《赠别》。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离开扬州,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出自《礼记.内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碧玉年华:指女子16岁。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志学(志学之年)。指十五岁。而立(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耳顺(耳顺之年):指六十岁。从心(从心之年):指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古稀:古代人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鲐背: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期颐:指百岁高寿。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例题】(单选)以下关于古代年龄称谓正确的是()

A.而立之年--四十岁

B.志学之年--二十岁

C.花甲之年--六十岁

D.古稀之年--八十岁

【答案】C。解析: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故本题答案为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