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何以传世的

 llljjgg 2021-12-23

画能传世,此乃画艺之人最高梦想,它让画家为之呕心沥血,为之发狂舍身,真是笔不可描其情,述其状也。我同许多画界的朋友讨论绘画的理想,举凡涉及此话题,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状,“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亦有“愤青”或“狂人”不掩其状,谓之当然。画家想自己的作品传世,或者希望能画出传世之作,这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理想,这说明我们的艺术家有登天的宏志,愿意追求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在当下这个艺术市场十分活跃的时期,我们的艺术家有这样的心态,当然应该提倡,我们应该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心跳。但是细想一下,历史上画能传世的人,可谓是“天才”中的“超天才”,传世之作可以说是“经典”中的“超经典”。一个画家要做到其作品传世,如同登天之难,特别是有意为之者。所以目标太大,实现不了,痛苦就越大。当然,一个艺人若是没有这样的人生目标,他的作品难免被社会、历史淘汰,他的画自然不可能传世。所以痛苦出艺术家,大的痛苦出大的艺术家。然而,我们若是从美术史的角度作一个纵横分析,却不难发现“画能传世”的规律或路径,这可资以画为业之人士佐证参阅,也许照着这样“有意为之”,纵是美术浪涛滚滚或惊涛拍岸,总不会淘掉我这般男儿。克罗齐说,历史是当代人的历史,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创作传世之作。那么一个画家要想作品传世, 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这里从美术史的角度做一个分析,我认为画能传世大概有这六个方面,即画以艺传、画以史传、画以位传、画以题材传、画以量传、画以媒传,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需要在这些方面潜心做功课,也许其画可以传世。一管之窥,与大家切磋。

一、画以艺传

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绘画是心灵的艺术。凡是垂史的名作,当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类作品能够为后人所师范,体现着艺术家的慧智与才情。艺术家心游太极,借想象、凭情游,心随志翔。艺术家手持画笔,状宇宙之情,发人性之奥曲,对真、善、美而畅怀,寓个体于社会,融历史于当下。艺术家服从于真理,能开人心扉。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位艺术家手握画笔,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思、悟、情、才,艺术有此之美,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会传世才怪呢!这是超世之才所创之作。他们占有人类艺术语言,突破传统的束缚,我笔画我观,画我之思,体吾之才,展审美创造之志,这就是天才的艺术,这就是美的艺术,这就是审美的艺术,这就是传世的艺术。经典画作之所以为经典,自然有其道理,不然为何成为经典。

《掷铁饼者》表现一个掷铁饼者竞技时的精神面貌,它符合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圆形、几何形、曲线美、黄金分割等美学原则,也体现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我们从单纯的画面中能体会到一种高尚的精神人格,这就是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浓缩。


掷铁饼者 米隆 希腊古典时期 原作约公元前450

欧洲有许多大画家都画过《最后的晚餐》,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最负盛名,流传最广。事实上他的老师吉兰达诺也画过《最后的晚餐》,为何达·芬奇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这是因为达·芬奇的作品更体现出古希腊人金字塔形的构图法则,遵循西方绘画的逻辑,即建筑与绘画的融合,突出画面的情致,即黑格尔说:“绘画把它的人物摆在也是由它自己创造的外在自然或建筑里,同时却也能通过构思中的心情和灵魂,把这些外在的因素转化为一种主体的反映。”[1]

画何以传世的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我们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更多体会出画中十二使徒的心理变化,更明白达·芬奇的“画眼”。书法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音乐,是一种凝固的绘画建筑。“二王”的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精粹,垂范中国美术,乃“二王”上承各家体例,又蕴含民间书体之长,为历代习画者所师范。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础之基础,没有书法的功力,便无法言中国美术。山水画中荆、关、董、巨,规范着南北山水图式,又符合中国文化的“澄怀观道”,此乃人心性之理,他们的作品当然得以传世。诸如此类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具有审美价值。此理无需多言了。

二、画以史传

我们所知道的画家或作品都是美术史上的作品,流传的画作也是美术史所载的画作,所以画以史传,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美术史家让美术传世。当然这是从史学中美术理论家的角度而言,我也并非完全否定美术家的地位, 只是突出其一端而已。美国美术史家高居翰说:“绘画要通过绘画史才进入历史。”[2]这句话反映了高居翰中国美术史的学术理路,在当代美术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导着当代美术史学的研究,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艺术理论家对画家和绘画史的重要意义。我认为高居翰还没有将话讲透,应该说美术史是美术理论家所写的历史,美术家只有被美术史家写入绘画史才叫美术家。现在有一些当代画界“同仁会”倡导“画家提名理论家”进行艺术策展,这说明他们更看重有理论长处的专业或行家,而不敢用一些“走江湖”“赶场子式”的“华威先生”理论家。事实上,西方进行策展的理论家每做一个画展,必须是对这个展览的主题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而到会参加评论的理论家也对该个案有着独到的研究。而我们国内的展览理论研讨会多是一些娱乐式的戏班子, 很多人到场说的都是与画展无关的话,这产生了很不好的效果,也导致了美术理论的失语,对当代美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很多画家讨厌画展开理论研讨会,就是这个原因。一些画家甚至不把理论家放在眼里,认为理论家对画家没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失态而无知的表现。这是一种极其“浅视”的艺术家, 或者说他们是为时所蔽,患了眼疾,以致产生心疾。这些画家想其作品传世, 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纵使其画作为“经典”,也将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人写的,没有被历史所载,画家不入史录,当然其作品就不能传世。历史上有着很多的画家都是佚名画家,其作品与人最终被历史消亡。纵观古今画史,凡传世之作品都为史所录。一个当代的艺术家若是当代的理论家都淡忘,而自认为其作品会传世,这是太天真的想法了。所以有很多当代的画家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作品为理论家关注,其目的就是想自己的作品为人所传,进入历史。我们可以说,所谓“画家”简单地说就是理论家所写作的画家,而绝不是能出画作的画家自然就会成为画家。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画家们还是要多与理论家联系,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开绘画之心眼;另一方面也许可以让其作品流传。其中的学问就不必细谈了。

三、画以位传

身居高位、掌握着话语权的画家的作品往往能传世。好的地位或码头, 往往决定着其绘画的历史地位,纵使其画艺或审美价值不高,其作品也能传世。他们掌握着理论的工具,其作品能入画史,当然他们的地位也决定着他们有很多的“粉丝”,总会为其呐喊,演绎出很多的绘画故事来,这自然会为史所录,不仅有官传,坊间也有外传。绘画本来就是心灵的歌曲,所谓美术史实际上就是绘画的故事史。德文中“美术史”的含义就是“艺术的故事”。不是吗?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就是讲的西方绘画发展史。从古至今,很多传世的作品,其作者都是位高之人或受位高者提携的人,一个地位卑微的画家,若是得此机缘,其作品也可广为传播。清以前的山水画史,很大的程度上是待诏的画史,这些画家地位高,所以作品流传得广,力度大而博。若是我们将其与同类画家比较,当时很多非宫廷画家艺术成就也很高,但很难发现。

画何以传世的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今天我们在美术断代研究中很少发现未入画史的大画家,若是偶一得见,看其画作,并不低于史传画家的绘画价值,但也会成为过眼云烟。赵佶是一个错位的皇帝, 史传酷爱绘画,断送了北宋江山,但我们很难说他的艺术性程度就高到哪里去。董其昌位居翰林,也是史载的大画家,是一位“书深画浅”的大家,但是我们研究他,发现晚期的他主要是“画以位传”的艺术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御笔画。王维位居宰相,又是诗人,其画当然垂世。史传宋代的画家多,很多是宫廷画家。“元四家”个个地位了不得,“明四家”又哪个不是地位显赫之人。所以他们的作品自然能传世。若是我们详审考察中国古代的画史,杰出的画家肯定会很多,但是能传下来的人或其作品并不多。人们喜爱或收藏这类作品,很大的程度上是仰其位,慕其名,得仙气,图虚荣,可娱心祈福也。

四、画以题材传

美术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作品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并且扣人心弦,甚至广为人传,这类作品常常是一些重大题材之作,也许这些作品的艺术性不是那么好,但是也能传世。在历史上,最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美术经典,不是苏轼、米芾、徐渭之作,也不是荆、关、董、巨、“四家”或“四王”等人之作,那么是哪幅作品呢?就是一幅界画《清明上河图》。也许人们会发问,张择端怎么能成为中国最具世界意义的美术家呢?这主要在于张择端所选的题材,《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表现了汴京(河南开封)的生活。这幅作品在美术史和中学教科书中都有传略,在世界上只要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自然知道这幅画。所以只有《清明上河图》能成为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名片。

画何以传世的

《清明上河图》的经典部分——虹桥

吴伟和程正揆是明末清初浙派的重要画家,也是史传的江夏派的画家。吴伟画《江山卧游图》,画的是长江题材。程正揆史传画了五百多幅《长江万里图》。虽然今天我们也有许多人画长江题材,但真正以长江题材成名的大画家就只有吴伟和程正揆了。法国泰奥多尔·籍里柯的油画《梅杜萨之筏》成功地表现了历史事件,用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聚焦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的时刻,再现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的场景,给人强烈的悲剧感,这是化陈腐为神奇的经典。所以好的题材,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也能产生出传世之作。

五、画以量传

美术史上也有许多大画家常常以高产而垂世,这也是一个美术现象。董其昌是一位高产的画家,求画者盈门,供不应求,只有请人作画,而他自己盖章题名。大画家李唐为了生存,面对街市作画,并形成了“斧刀皴”绘画语言, 其作品流传也富。夏圭和马远都是南宋的大画家,但史载也有说他们的画是行画,其中多有个究,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他们都是高产的画家。元代画家倪瓒是一个性格怪僻之人,但是人们以挂倪云林画作为荣,他的画也是供不应求,他用简笔作画,画作上只有三五株树,一点石头,所以美术史料上也记录他是画“行画”的大画家。虽然对上述画家赞贬兼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他们的画有很大的量。近代美术家齐白石也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人们估计他一生画了数以千计的画作,他的画作在今天能炒至这么高的价位,很大的程度是量大。除了齐白石自己创作大量的作品之外,还有仿制的齐白石之作,这应是以万计,数量之大,“粉丝”甚众,其画价能不高吗?一个画家若是没有大量的作品在社会上传播,没有人击鼓传花,形成效应,定是不能传世的。领导是人叫出来的,大画家是人谋划、塑造出来的。所以有很多人爱画如命, 珍惜自己的画,这是好事。但是你的作品想进入市场,又没有众多的“粉丝” 收藏你的画作,你想自己的画传世,这不是做白日梦吗?所以请君静下来,还是认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画何以传世的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六、画以媒传

今天是信息社会,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传媒时代。传媒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也应该想一想“竹锁桥边卖酒家” 演绎的趣话,古人都是打广告做生意,而今天,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顺乎潮流。当今画画的人数以十万计,能够出头的“模范”,大多是一些“谋饭”的行家。大家都在想办法出名,为出名而尽思奇招。有人先出名再出作品,大名在外,人皆知我,这也是广而告知的方法。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了,人们接受信息量大而富,对美的信息也是如此。人们审美疲劳了,也不再对美崇拜了,理想与崇高消解了,大多数人是“被美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做生意人的经营方法。画家想获得大的知名度,就必须通过媒体效应来实现。以前是办画展来扩大名声,进行传播,而现在大家大量地采用媒体的手段来营销自己的画作。西方人通过媒体扩大艺术家的知名度,有多种方法。如通过基金会的形式来实现,也是一种方法。现在很多国外基金会在世界传播西方艺术家。《蒙娜丽莎》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艺术地位,也是外国人策划的,这里媒体的作用占的成分很重。杜尚的《泉》是一个小便池,却成为世界“美术经典”,这就是媒体炒作出来的。类似这样的“经典”太多了,我们还不能否定这类作品不是经典,这里面的道理和套路很深,值得艺术家们深思。

画何以传世的

杜尚《泉》

注释:

[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1—222.

[2] 范景中,高昕丹.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