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一首写于贬所的梨花词《占春芳·红杏了》,笔法奇特,博寓成堆,读来令人动容

 qiangk4kzk8us4 2021-12-23

前言:

梨花院落溶溶月。汪曾祺老师说,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梅花雪,梨花月。这比喻可真美,让人心生柔软。

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冰肌玉骨的梨花,艳丽脱俗,清香幽远,独占春色,令人见之忘俗。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梨花开放的时候,春天的时光已经所剩不多了,待到春尽夏初,花儿也就凋零殆尽。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即便是高洁莹润的梨花,也有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一天,所以,爱花的人恳求东风慢些吹,不要让花儿过早地凋零。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也创作了一首《占春芳·红杏了》,词中不仅赞美了梨花的高洁,抒发了自己旷达豪迈的人生情怀,还委婉地隐寓皇帝宋神宗;自己的命运和他息息相关,希望不要“吹落”他这朵孤洁的梨花。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宋 苏轼《占春芳·红杏了》

简译:热闹的杏花开过了,艳丽的桃花也过了花期,暮春时节,只有雪白的梨花独自绽放在枝头。

梨花的香气是从骨子里沁出来的,岂是那些兰草麝香所比得了的呢。

饮酒赏花,忆起这酒有如歌姬“佳人”的姿色,还兼有荼蘼花般的香艳。

只是担忧,怕时令之笛过早地吹落梨花,如果是那样的话,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的宁王了。

赏析:苏轼通过描写梨花来表达自己虽然贬居黄州,但心胸仍像那独占春色的梨花一般,有着旷达高远的情怀,既然梨花与宁王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而自己的命运亦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希望皇帝能够保护成全他这朵偏安一隅的“梨花”。

词的上片通过对比的写作方法,来盛赞梨花遗世独立不同俗流的高洁品质。

粉杏落,夭桃谢,暮春时节,只有冰清玉洁的梨花独占春色,词的前三句通过花期和颜色的对比,来衬托出梨花的超凡脱俗。

后两句通过香味来赞美梨花的内在美。沁梅香可嚼,梨花的清香也是从骨子里沁出来的,即便是香中之王的麝香和花中之首的兰草,在它面前,也要退避三舍。

独占春,透骨香,短短五句话二十三个字,就写出了梨花的内在和外在美,这既是梨花特有的魅力,也是诗人自己人格魅力的写照。

词的下片议论抒情,正面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点明主题思想。

饮酒赏花,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姬“佳人”的姿色,还有那占尽似酒似花的酴醾的韵味。

词的前三句之所以把酒、佳人与酴醾三者联系在一起,触物生情,因为它们的颜色和香味都与梨花有关。

后两句点明题意,时令更迭,催得杏花和桃花都落尽了,希望它不要过早地吹落梨花,把花与宁王的命运及自己与皇帝的命运多了一个有力的对比,读来令人动容。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整首词先是借梨花来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怀,表明自己一如既往的初心不改,希望宋神宗能够像古时贤明的宁王那样爱惜保护忠贞之臣。

这首《占春芳 红杏了》约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暮春,彼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

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黄州,又名齐安郡,是唐宋时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

蒙冤遭贬,死里逃生,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踌躇满志到黯然退场,这打击对苏轼来讲实在是太过沉重。

在黄州,他做着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生活也陷入了极其困顿的局面,最后只好躬耕东坡以自给自足。

但是,苏轼又是乐观旷达的,在如此艰难的境遇里,他犹是初心不改,高尚的情怀就像这暮春时节枝头绽放的梨花一般莹润无暇。

写在后面

苏轼的这首《占春芳 红杏了》通过赞美梨花的高洁品质,来隐寓地向宋神宗表达出自己的命运与朝廷息息相关。

只愿圣明的皇帝能像那开国受命的宁王爱惜臣子一般,来爱惜他这朵被贬离朝廷的孤洁之花。

而不要像时令之笛匆忙吹落杏花和桃花那样,过早地让梨花凋零,况且自己已经是那朵不争春的齐安花了。

解读到最后,心底莫名地生出一股疼惜之情,叹东坡此等傲洁之士,也不得不向残酷的命运低头,明明自己蒙冤遭屈,还要迫不得已得以的像皇帝妥协。

生不逢时的东坡,空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其仕途之坎坷,命运之多舛,想来是多么的令人唏嘘。

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但是,苏轼这朵傲娇的梨花,却又从外在到内心,无一处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让懂得他的人为之心生敬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