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丝绸之路上古乐谱的产生与消亡原因探究(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21-12-23

作者:赵维平

内容提要:乐谱是用于记录、保存和传播音乐的重要手段,是流动着的音乐文献。汉唐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启由波斯、印度以及中亚诸国传来大量的乐器并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不同形态的乐谱,五弦谱、琵琶谱、筝谱、横笛谱、笙谱、筚篥谱等。这些乐谱将近一千年在中国的音乐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遣唐使的来华这些乐谱传到了日本,同样在日本的音乐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那么,中国古代是胡人还是汉人创造的乐谱?几百年后又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日本为什么会传承这些乐谱等,都是有待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与东亚古谱;五弦谱;琵琶谱;筝谱;横笛谱;笙谱 

作者简介:赵维平(1957~ ),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31)。

刊载于《音乐艺术》2020年第2期,第85—92页

在今天的音乐世界中,无论是歌唱还是器乐演奏都离不开乐谱。乐谱是音乐在时间流动中的文献。它不仅是节拍节奏、音调声部间的具体走向,各声部间的轻重缓急、强弱变化、对比以及表情记号等的书面化形式。更重要的是乐谱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是时代艺术审美的反映。每个时代、不同的地域、国度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质与审美情趣。然而,记谱法的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西方的五线谱是一种比较精确完善的记谱体系,它是在9世纪出现的纽姆谱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直到17世纪前后小节线的出现才算基本完成,整整经历了将近十个世纪。而东亚的乐谱体系发源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乐谱是古琴谱,这与古琴这件乐器及其个性休戚相关。就目前所发现最早的古琴谱是6世纪梁代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唐人的抄本),这是一份文字叙述谱,即左右手的演奏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来表述的。尽管它与后来古琴谱的形态完全不同,但是已经用到了七根弦及十三个徽位,并使用了大量古琴弦乐器特征的泛音,比较完整地反应出琴的演奏技巧。从乐谱来说,唐朝才真正出现古琴的减字谱。当然,减字谱也是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从中唐曹柔最初发明了减字谱,它是以汉字的边旁部首及不同符号记录左手按弦和右手指法弹奏的一种记谱体系。减字谱是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节拍等要素的记谱法。这样,由于乐谱中不明示节奏、节拍这些要素,同样的乐谱因演奏者经验的不同会产生不同音乐效果,但是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乐谱体系从唐代起,经两宋直至明清的不断修正、改变才逐渐完善,传承至今。

古琴谱(减字谱)是我国独特自身发展演变而成的记谱法,尤其受到文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从南宋的姜夔、郭沔直至明清留下了大量的古琴谱,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但是,与丝绸之路直接相关的器乐谱中最典型的是琵琶谱、筝谱、横笛谱、笙谱、筚篥谱等。它们与减字谱不属一个系统,被称为奏法谱(Tablature),是一种音位谱、指法谱,即乐谱被固定在器乐音高位置及演奏方法上的乐谱。在这些器乐谱中五弦、琵琶、横笛、筚篥并不是我国固有的乐器,都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来乐器,因此这些乐谱是胡人发明的还是汉人因为要学习这些乐器演奏而创造出来的,至今难以判明。就目前来看在这些器乐谱中最早出现的是琵琶谱。现藏正仓院的天平琵琶谱是一页29厘米长、18厘米宽文书,被写在经料纸纳受账的背面,记有“天平十九年(747)七月二六日”的抄写字样。天平为日本的年号,被称作天平琵琶谱,该谱的右侧开头的黄钟字下被涂抹有“番假崇”的字样,因此也被称作《番假崇》琵琶谱,见图1也就是说至少在8世纪中叶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琵琶谱。尽管这份乐谱被多处涂抹改写,但还是能够清晰地辨别出表示琵琶音位的20个谱字。如果说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残谱,是作为其反面被利用抄写经文而面世,那么敦煌琵琶谱的出现完全证实了他们是一个系统的乐谱。其中20个谱字对应一致,谱字右边的点号、节奏符号(小字丁)等在200年后所发现的敦煌琵琶谱中都一致呈现。较之于天平琵琶谱,这部抄写于长兴四年(933)的敦煌琵琶谱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五曲唐代流行的乐曲,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图1  天平琵琶谱(正仓院藏)

如果说8世纪中叶出现了20个琵琶谱字的天平琵琶谱,那么也就在相差几十年后的时间里又发现了五弦谱(现藏于京都阳明文库)。这是用于五弦琵琶的专用乐谱。由于五弦琵琶(五弦五柱)比四弦琵琶多出一根弦、一个柱(孤柱),应该有25个谱字,但从整体来看乐谱中出现了27个谱字,谱字对照如下:

四弦琵琶谱

20个谱字: 一エ几フㄐ ㄥス十乙コ  ク七ヒて之  丄ハㄧムヤ

五弦琵琶谱            

27个谱字:  一エ几フㄐ ㄥス十こレ  ク七ヒて之 丄ハㄧムヤ 子九中口四五 小

可以看出它们的前20个谱字中四根弦上的乐谱完全一样,第五根弦多出了7个谱字。五弦琵琶的第五柱应该是个孤柱,也就是说五弦谱应该是25个谱字,多出了两个谱字。关于这两个谱字的音位问题笔者曾在拙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2004)与《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2012)中从不同视角展开过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可以肯定五弦谱是传承了四弦琵琶谱而来的,第五根弦是在此基础上新增的谱字,它们是一个体系的乐谱,而四弦琵琶谱一直在传承、沿用。从藏于日本的《伏见宫本琵琶谱》(南宫琵琶谱,抄写于921年)、藤原师长的《三五要录》(抄写于12世纪末)都可以得到证实。

除了琵琶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横笛谱,源博雅于康保三年(966)撰写的《博雅笛谱》。

这份乐谱尽管出自于日本人源博雅之手,但是这份乐谱的末尾有段长长的跋文说明了该乐谱出现的来龙去脉。为了便于理解将其全文摘录如下:

以前譜多聚古譜所撰也、便是二品式部卿貞保親王三卷譜、並同臨調子譜(清瀨宮経大户清上和邇部大田麻吕勝道成常世魚第等譜也)従五位下良岑朝臣遠年、勝道成師、平群秀茂、並左衛門尉大石冨門等諸說也、此他古譜無不見、至是等代々唐笛師也、至冨門祖父相伝為篳篥師、然而同伝上師之說世最為無上、又貞保親王譜方、別有嵯峨院雜良舟部頭麻呂手也、大唐貞元中入唐所習伝也、与今手尤相異也、其譜又亡失也、承和聖主召清上於階下御笛、于時左大臣信朝臣、良岑宗貞等同伝、清涼殿東廂合吹于御笛、貞觀聖主御仁寿殿東篬、召和邇部大田麻呂於階下御笛、于時右大将常行朝臣把笛合吹、夫此芸之貴、以此可知、尤古之美談也、者抑自爾以降尋其師第、高野天皇御宇時、板時鐮束伝清瀨宮経、宮経伝外従五位下大戶清上、清上伝左大臣源朝臣信、右衛門督源生朝臣、外従五位下勝弟扶、雅樂属秦庭経、笛師常世弟魚、近衛出雲貞長久、弟扶伝子外従五位下道成、道成同伝子尚則、尚則無子並弟子之继塵、又伊稻[福]部常平息貞秀、平群秀茂等是皆唐笛師、又外従五位下大石岑吉大篳篥為業、其外亦橫笛笙高麗笛等同雖非其師伝習皆得道、其子左衛門尉冨門令受父業、伝橫笛篳篥高麗笛、已以絶倫(也)、此後宜吹者絶来、粗雖有名者、其才不可及人皆歎此道之将廃、但此譜以用當時之體為宗、又載入各說

康保三年十月十四日 正四位下行左近中将兼近江权守 源朝臣博雅

显然在此乐谱出现前日本已经出现过一些笛谱,如《宜阳殿竹谱》《南宫笛谱》等,因此开头便出现“以前谱多聚古谱所撰也”,说明此谱在编撰过程中参照了前人诸多乐谱。该谱的编撰者源博雅是受村上天皇的敕召编撰的。在编撰过程中参照了二品式部卿的贞保亲王三卷谱、並同临调子谱,包括清濑宫继、大户清上、迩部大田麻吕、胜道成、常世魚第等乐谱,同时还有从五位下良岑朝臣远年、胜道成师、平群秀茂、并左卫门尉大石冨门等诸多版本作为参考编撰而成的。其中像大户清上是一位多次赴唐的遣唐使者。在836年作为音声长渡唐,两年后又随藤原贞敏来华。他因卓越的演奏技能与高超的水平被晋升为外从五位下的官衔,是一个著名的唐笛演奏家。从《博雅笛谱》中的乐调来看都是源自于中国的乐调,如双调、黄钟调、水调、盘涉调、角调。乐曲的内容绝大部分也是唐乐曲,如《赤白桃李花》《喜春乐》《泛竜舟》《盘涉参军》《阿妫娘》《飒踏破》《鸟歌万岁乐》《苏合香》《飒踏急》《万秋乐》《苏莫者》《剑气裈脱》《秋风乐》《鸟向乐》《轮台》《青海波》,等等。这些来自中国的唐乐曲必然在唐笛中广泛流传并被带到日本的。日本的横笛是来自于中国,而隋唐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横笛是一件十分活跃的乐器。在唐的十部伎中除中国乐部的燕乐、清乐不使用横笛外,在外来乐部中康国乐没有记载横笛乐器,其他乐部都使用横笛。同时在大量的佛教石窟壁画、周文矩《合乐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描述唐宫廷的画作中横笛随处可见,隋唐时期这件乐器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由于横笛在当时的乐队中主要担当旋律声部,因此在8世纪琵琶谱出现的同时横笛谱的出现是完全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中国没有发现横笛谱并不说明这一种类的乐谱不是在中国出现的,不然上述流行于唐宫廷的乐曲就难以解释。

琵琶、横笛是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外来乐器。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固有乐器所出现的乐谱情况。日本留下了大量的筝谱,而中国却没有发现隋唐时期传承下来的一份筝谱。筝是一件中国固有的乐器,到了隋唐时期渐次成熟,形成了十三弦筝的形制。筝的音位谱字是依弦名而定,由13个汉数字与汉字组成,它们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爲、巾。日本所存最著名的早期筝谱为藤原师长编撰的《仁智要录》(12世纪末)的十二卷乐谱,其中除了催马乐的律歌、吕歌外,主要的律调是壹乐调、沙陀调、平调、大石调·乞食调、双调、黄钟调、水调、盘涉调等,它们都是来自中国的乐调。曲目中也同样含大量的唐宫廷流行的俗曲,如《皇帝破阵乐》《团乱旋》《春莺啭》《玉树后庭花》《贺殿》《胡饮酒》《酒胡子》等胡俗乐。筝的记谱法在日本一直传承至今,在今天日本的雅乐筝中仍在使用这13个谱字的筝谱。       

在早期的东亚乐谱中还有笙谱、筚篥谱等多种乐谱存在,这里不一一叙述,它们构成东亚完整的乐谱体系。这些乐谱随着遣唐使中的音乐使者被多次带回日本,在日本作为舶来品对应着乐器、乐舞、服饰等传承于日本。随着千年的发展、演化,这些乐谱的记谱法在日本也逐渐发生了些本土化现象。这是因时代、民族需求的变化而形成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维持着原来大致的形态。日本是保留、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国家,要深入研究我国唐代音乐,这些传承于日本的古代乐器、乐谱是不能忽视的研究对象。因为这些音乐实物在我国已经荡然无存(除古琴及其乐谱外),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在这些器乐谱中五弦、琵琶、筚篥、横笛并不是我国固有的乐器,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胡乐器。因此这些乐谱是胡人发明的还是汉人因为要学习这些乐器演奏而创造出来的?对此没有历史记载。这里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古乐谱的出现的时间。

琵琶(四弦):《天平琵琶谱》,天平十九年(747)

五弦(五弦琵琶):《五弦谱》,抄写于 773年

横笛谱:《博雅笛谱》,抄写于966年

筝谱:《仁智要录》,12世纪末

笙谱:《新撰笙笛谱》,抄写于 1303年

在上述五种乐谱中,外来乐器的琵琶谱(8世纪中叶)、横笛谱(10世纪中叶)是最早出现的乐谱。而中国固有乐器的筝谱(12世纪末叶)、笙谱(14世纪初)要晚于琵琶谱四五百年后才出现。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