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凌云 案例:回想一下幼儿入园第一天吃饭的情景,老师准备好饭和菜,有的幼儿趴下对着碗喝;有的幼儿用手抓菜吃;有的幼儿把不喜欢吃的东西给别人吃或干脆扔在地上;有的幼儿吃了几口就说:“老师!我吃饱了”碗里剩了一大半;有的幼儿干脆什么也不拿,看见饭和菜就又哭又闹!嘴里不停地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奶奶!我要回家。”看到这样的情景,小三班的小马老师和本班的谭老师及陆老师进行了沟通,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老师喂孩子吃饭。 第二天,其他班教师经过小三班教室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三个老师分别坐在三个角落,每个老师面前都放着七、八碗饭,老师拿起第一碗饭,喂了第一个幼儿一口,放下,再拿起第二碗饭,喂第二个幼儿一口…其他班教师戏称:小三班的老师成了专职的喂饭工具了。 小马老师和谭老师、陆老师本以为经过一个星期的喂饭后,幼儿的情况会有所好转。过了一个星期,幼儿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当家长离开后,哭闹的现象已经较为少见了,幼儿们已经能开始真正地参加游戏、活动了。但让小马老师感到意外的是,班级进餐情况依然十分糟糕,没有任何好转。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家长们围着一个孩子转,害怕孩子吃不饱。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端着一碗饭,追在孩子的后面,喂一口,孩子跑了,再追着喂一口…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幼儿当然难以养成自己动手吃饭、认真吃饭的习惯,甚至有很多幼儿还不会自己进餐。因此,来到幼儿园后,进餐情况极差,有些幼儿甚至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喂饭。面对这些孩子,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家园配合 前面提及,幼儿入园后进餐难往往与家庭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新生进餐难是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园一周后召开新生家长会。当然,在会前,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让家长能详细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进餐情况。若教师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下本班幼儿进餐时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先让家长看照片或看录像,了解幼儿进餐表现,然后一起分析原因并思考:若幼儿的进餐问题得不到解决,该如何确保幼儿的营养需要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对家长提出建议:幼儿在家庭中进餐应尽量与幼儿园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应能帮助幼儿做到,进餐时,坐在固定的地方;进餐的过程中,不能边吃边玩或边看电视,应让幼儿专心地进餐。但很多家长反映,如此的要求往往使得孩子不肯吃饭。遇到这样的问题,建议家长暂时不逼迫幼儿吃饭,逼迫幼儿吃饭往往只会加剧幼儿对吃饭的抵触及排斥。家长应该向幼儿说明,这时候不吃,只能等到下餐才有饭时。同时,建议家长把零食收起来。因为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这一餐不吃饭,担心饿着孩子,买来大量零食让孩子吃。到了下一餐,由于吃了太多的零食,孩子根本就没有食欲。如此循环,导致孩子直接依赖零食,更加不愿意吃饭,但零食被收起来后,幼儿在下一餐自然产生饥饿感,也就愿意按要求吃饭了。 二、多方激发幼儿的食欲 为了解决新生进餐难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想办法激发幼儿的食欲。如带领幼儿参观了伙房,看看伙房里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给我们做饭菜的;在进餐前还可以给幼儿介绍可口的饭菜,老师也可以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如闻一闻饭菜:“呀!真香呀!我真想一口吃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吃饭的欲望。 三、教会幼儿正确的进餐技能 新手之所以进餐难,原因还在于入园前大多是家长喂饭,自己没有办法自己进餐。在上述案例中,小马和本班的另两位老师采取了喂饭的方法。如此一来,只会增强幼儿的依赖性,在家里依赖家长,到了幼儿园,则变成了依赖教师。因此,教师不应是埋头给幼儿喂饭,应想方法尽快教会幼儿自己吃饭。 教师首先要先教幼儿使用勺子,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两把小勺,一把让幼儿使用,一把自己使用。教师先用自己的小勺模拟舀起一勺饭送入自己口中,让幼儿模仿。之后,鼓励幼儿自己吃饭。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幼儿提醒,握住勺柄,其次,盛食物时勺子凹陷处应该朝上。此外,小勺送到嘴边时,眼睛看着食物。最后,强调咽下一口,再吃一口。 反思: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他们也喜欢验成功的快乐。吃饭同样如此,如果老师一下子给幼儿盛上一大碗饭,他会望食兴叹,m有的幼儿甚至会愁得哭起来。针对这一现象,进餐时采用少盛勤添法,让幼儿一会儿就能吃上一碗。这样一来,其他幼儿进餐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一些平日吃得少的幼儿也要求添饭,使得幼儿食欲大增。 ★★★★★★★★★★★★★★★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发出过许多专业的声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