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呢? 卢克文说:
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那时的学习是学院式的学习,主要聚焦于对知识的理解,但学到的知识基本没有应用的场景,可以说,学和用是脱离的。 我们成年开始挣钱后,有的人停止了学习,有的人仍然信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依然在读书。 可是,很多读书人,发现自己读了不少书,还是没有长进,丝毫感受不到“读书有用”。 难道是读书无用吗? 肯定不是的,因为读书的方法不对。 成年人的读书应该是以自我为导向,受内在驱动,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读书只是改变的开始,践行才是改变的抵达,知识不会改变你的命运,除非它带来行动,行动也不会改变命运,除非它带来结果,是结果在改变你的命运。 阅读只是引子,要结合本身的体质去搭配才能事半功倍。 只读不用就相当于白读。 那么,如何高效地读书,才能达到1年顶10年的功效呢? 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这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职场学习的3大高效学习策略。接下来我为你分享这3大学习策略,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策略1:功利性学习 所谓的功利性学习,就是从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学习后立马应用,就是常说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为什么要功利性学习呢? 因为大脑是一个有缺陷的学习器。 第一,大脑是一个懒惰的重复者。 它喜欢重复不变,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我们即便读了很多书,但大脑会抗拒去行动,它只喜欢维持现状。这就是常说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我们都是这样的人,要付诸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和意志力。 第二,大脑很容易被满足感欺骗。 读了一本书,看了大神的培训视频,收藏了各种干货,记了不少笔记,就以为自己懂了,这就是大脑的自我欺骗行为。 自己以为会了,所以学习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下去。 到底会不会,懂没懂,是行动说了算,做到了才代表真的会了。 第三,大脑的忘性超大。 从遗忘曲线来看,要记住知识,就得大量地重复回顾知识,可这很难。 有多少人有毅力坚持重复足够多次呢? 而功利性学习可以弥补大脑的这些缺陷。 功利性学习是以问题驱动学习并去实践,在用的过程中,自然会不断地将学习深入下去,同时也会在用的过程中自然重复,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那么,如何功利性学习呢? 步骤1:选问题 选择一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步骤2:定范围 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的范围和顺序。 步骤3:实际用 实际应用所学的内容来解决问题。 在“实际用”这个步骤中,一定要切记,如果你没有经验,第一遍一定要严格遵循方法或技巧的指引。 策略2:搭好框架 所谓框架,就是流程、方法、知识体系。 比如如何做酸菜鱼的方法,怎么用“拆书法”将书拆为己用的流程,这些都是框架。 为什么要搭建框架? 学习就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因此,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能清楚地构建出自己原有经验的知识体系框架。在每次学习新知识时,再对原有框架加以增补和修正。 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这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解决问题的高手,组织知识的时候,他们更喜欢先将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再按不同问题类型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步骤,最后将各种思维工具和方法填充在各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中,如图所示。 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框架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体系框架 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流程化的,可以套用相应的模板去解决。 比如,销售人员,如何展开销售工作,是有套路的,只要按照流程去做就行了。 二、基于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框架 这要求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直抵本质,找到专业知识背后相通的本质规律。这些本质规律一般会以公理、原理、定律的形式出现。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本质规律出发,寻找解决方法。 三、基于职位目标的能力知识框架 这是建立在业务流程的知识体系框架和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框架之上的,还多了两个要求: (1)增加了核心素质(如性格特征、优先习惯)、与专业无关的通用能力(如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要求将所有的核心素质、通用能力、专业技能、必备知识围绕某个职位目标,整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这种个人能力知识体系的搭建,最关键的是以下两点: (1)从实际的职位目标出发,根据职位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2)随着职位目标的改变,以及职位晋升,逐步修正这个能力知识体系,让它变得更完整,更有迁移性。 个人能力知识体系框架示例: 策略3:做到可迁移 知识是可以迁移的,就算换了一个全新的工作,也不必从零开始,以前的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领域。 那么,如何做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呢? 第一,组织好先前的知识和经验 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是做到可迁移的基础。 可以按照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体系框架、基于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框架、基于职位目标的能力知识框架三方面来组织先前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在多样化的场景中应用 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同一个知识。 但现实中,有的知识应用场景单一,如何创造多样化的场景呢? (1)把菜做给不同的人吃。 比如,你学会了做酸菜鱼的方法,那就做给口味不同的人吃。 再比如,你学会了一个知识,在个人情景中怎么用,在团队情景怎么用。 (2)采用“如果——怎么办”的方法。 熟悉了一个场景的处理方法,设想其中的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后,又该如何处理。 第三,对知识做更高层次的抽象 这个是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因为一般表象不同,但本质规律是一致的。 (1)做概括,归纳事物的共同点。 同类型的工作,相似的案例,大同小异的经历等,这些都有着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就是这类事物的共性,总结出这些共性,以后遇到同类事物,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快速解决问题。 例如,做了凉拌黄瓜,口水鸡,凉拌鱼腥草这些凉菜,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一套做凉菜的方法,怎样调汁才能让菜更美味。 (2)从更本质的原理、规律去思考问题。 所谓思考,就是熟练运用概念。这里的概念就是通用的原理、规律。 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都是表象,只有抽丝剥茧才能找到这个“宗”。很多事物的表现可能相差很大,但本质却是一样的。 例如,做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但本质上是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从这个角度出发,做菜是不是更能得心应手。 写在最后 总之,高效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1.功利性学习。 以问题驱动学习,学后马上实践,解决问题,通过结果反馈学习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便解决实际问题。 2.搭好框架。 归纳同类型问题的流程,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据情况调整。 3.做到可迁移。 知识间是有联系的,即便换了一个全新的工作,也不必从零开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也不可能从零开始,把以前的经验、知识迁移到新环境,必能达到事半功倍,快速成长的效果。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