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志强:红花绿叶 荀韵情深

 cxag 2021-12-24

图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今年已从艺50周年了,在庆贺她舞台生涯50周年之际,我们将《孙毓敏演出剧目集成》介绍给大家,为的是向喜欢荀派传人孙毓敏表演艺术的广大朋友们提供一本学习与研究的教学资料。此书将剧本、唱腔谱、伴奏谱、锣鼓经集为一体发表,全面记录了剧中各个角色的台词及唱腔。同时给学习荀派艺术伴奏的朋友们提供了演奏方法的可靠依据。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屈指算来,我与荀派亲传弟子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孙毓敏操琴21年了。

21年前,我还是未跨入而立之年的小青年,那时,我已在广州军区京剧团、武汉军区京剧团从事京胡伴奏近十年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孙毓敏在她家一个非常简陋的单元小楼见面了。孙毓敏第一句话就说:'噢,你叫周志强啊,志气很坚强是吧?'当时我就觉得她就像一个老大姐(北京京剧院比她小的师弟师妹们都称她为'毓敏大姐'),这就是文革期间惨遭迫害、身残志坚、重返舞台、走红京城的孙毓敏吗?她说话热情、爽快、幽默,瞬间就可以将与陌生人的距离缩短。

寒暄一阵后,我为她操琴伴奏了《望江亭》、《春秋配》中的唱段(当时我对荀派唱腔一段不会),没想到她张派唱的也如此地道啊!唱罢之后,孙毓敏很高兴,更加健谈了……初次见面就奠定了我与她合作的基础。那一天正是82年8月8日晚8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吧。

1982年底,我正式调入北京京剧院,专职为孙毓敏操琴。从此,我们踏上了永久合作之路;我与荀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孙毓敏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并勇于创新。她承上启下,继承发展了荀派艺术;她择长而取、择善而从,将各流派的艺术精华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在表演中,她具有荀派生活化的表演风格、尚派刚健挺拔的力度、张派富丽堂皇的唱法。

在她从艺50年漫长的岁月里,其表演、唱腔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及表演体系。孙毓敏爱好广泛,喜欢看电影、观摩、写作、书法等。目的是为了吸取综合艺术的营养,丰富自己的表演。她常说:'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艺术乃为精华,我们应该将它吸取过来。'

她与合作者们移植创编的剧目有:《痴梦》《三姑闹婚》、《哑女告状》、《一代贤后》、《双玉缘》、《翠屏山》、《宋宫奇冤》、《陈三两》、《狮吼记》等。孙毓敏谦虚好学,对内外行就艺术所提的合理建议,她都虚心接受并采纳。

《女起解》中的西皮慢板第三句'想当初在院中凌辱受尽',早年的唱词是'想当初在院中缠头似锦',后经张君秋先生改为'艰苦受尽'一直传唱。记得在18年前,一位京剧挚友--新疆军区某部政委向孙毓敏建议:'缠头似锦'不合情理,此句有留恋妓院生活之感;'艰苦受尽'也不准确,因为妓女在院中用'艰苦'二字不能准确形容她们的痛苦,'凌辱受尽'更加合理。孙毓敏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场演出就改过来了。此事不禁使我想起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拍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前,西皮二六原唱词是'自古常言不欺我,富贵穷通一刹那',一位朋友建议将唱词改为'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梅先生认为很好,于是马上改过来,流唱至今,传为佳话。

看来有成就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谦虚、好学、勤奋、创新。《女起解》行路中第四段原板'可恨春锦小短命',孙毓敏增加了'越水沟'、'过小桥'、'迈洼坑'、'走丘陵',还有苏三与崇老伯相互搀扶的动作,使剧情更加真实化、合理化。不仅弥补了原来呆板演唱的不足,而且让观众们从听觉、视觉中享受到其中的愉悦。

此处巧妙的改动,原过门已不适应新的表演形式。我根据动作的需要设计了新过门:(扎 多43 2161 50 05 1351 65 36 35 13 55 2161 51 65 32 1 2 35 6535 6567 2 2 23 1 2 17 657 653535 6561 50 6535 6561 6535 206 55 6123 127 7617 6746 3 2 126 11 66)起伏跌宕的旋律,高音、低音、上下'台阶'似的音型,把剧中人相互搀扶'越水沟'、'过小桥'、'迈洼坑'、'走丘陵'的动作用京剧音乐形象地刻画出来,对于推动剧情、烘托气氛、刻化人物内心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当演到此处,观众总是以热烈的掌声给予我们回报。

《团圆》一折中,苏三冤情已解,一场官司化灰烟,'满面春风下堂转'这段唱腔非常新颖别致。这是孙毓敏根据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唱中带笑的风格移用到京剧的演唱中。故此,设计了二十二拍颗粒感极强的唱腔,我们称之为'疙瘩腔' :下堂5 6 17 67 65 35 35 61 56 35 23 12 32 35 61 61 61 61 转23 12 3 33 2---这个唱腔我们推敲数次方定此案。在伴奏上我们也做了新的处理,突出弹拨乐,将颗粒性的音型演奏得更加形象,将演员的演唱衬托得更加完美。同时,又把苏三满面春风下堂转的心情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每当演到此处,台下上千名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同排山倒海。

从艺术角度而言,没有什麽比此刻更加使我们欣慰的了。孙毓敏艺术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与她合作多年的伙伴们。从演员阵容来讲,著名京剧演员白其麟、方志成、常建忠、李冬梅、李元真、陈桂萍、白玉香、王海水、黄宜威、那维中、黄柏雪、宋鸿志、朱唯等都曾为这个集体立过汗马功劳。

为了振兴京剧,弘扬国粹、大家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同甘共苦。为了追求完美的舞台效果,演出时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随孙毓敏多年演出,他们摸爬滚打十几年,经历了多少严寒酷暑 ,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在艰辛的艺术求索之路上,塑造出一个个观众喜爱的不同行当的角色。这些人的苦与乐汇聚在一起,谱写了一篇壮丽的戏曲人生。

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坚定信念就是:尽到一个人民演员应尽的责任。他们为了京剧事业的振兴,在京剧舞台这块沃土上辛勤的耕耘着。借此机会提上一笔,让大家记住他们吧!以孙毓敏为核心组成的演出团'南征北战',从都市到县城,从县城到农村,都留下了演职员们的足迹。观众们一张张朴实真诚的脸,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我们要拿出自己最好的成绩向观众们汇报,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人民。他们因为贫寒,没有其他文艺娱乐活动,更谈不上亲眼看到国家级剧院名角的演出。他们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来看戏。对于他们,我们的演出更是一丝不苟;要对得起为看一场戏不惜远道而来的忠实观众们!我们演出团不论到哪个地方,孙毓敏头一件大事就是与当地业余群体座谈、联谊,与他们打成一片。她经常讲:'专业与业余是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观众就是上帝。'就是啊,没有广大观众的支持,我们的文艺团体就无法生存,就会枯萎,直到消亡。

1983年在团领导的支持和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组建了一支团结向上、合作默契的乐队。他们是:鼓师王玉海、京二胡白宝珠、月琴殷杏生、三弦张树行、中阮杨福森、大阮朱立傲、大锣卢佩仁、关勇、铙钹徐增敏等。这支乐队对于孙毓敏艺术体系逐渐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时大家的思想很单纯,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探索之中。

在80年代初,没有任何物质刺激,大家尽心竭力,为艺术而忘我工作,精神实为可贵。王玉海老师在我们当中年龄最大、资力最深,他是北京戏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分到尚(小云)剧团,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司鼓。他性格忠厚耿直,为人虔诚,工作起来非常严谨,对艺术精益求精。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完全在于本人的刻苦努力、坚韧不拔、敏而好学的精神。每当我到他家时,王玉海总是戴着老花镜,拿着曲谱研究,设计唱腔的鼓套子。每次演出,他的伴奏非常准确。艺术上的讲究在内外行甚为称道。

殷杏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专司月琴、'吹拉弹'横竖不挡,他性格直率,工作起来有一股朝气。为了组织这支较稳定的乐队,他花费不少心血。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对孙毓敏的唱腔逐句逐段仔细推敲并进行练乐,力图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

孙毓敏舞台艺术是创新的,许多观众称她为'现时代的新荀派',如:《金玉奴》、《棒打》、《痴梦》、《霍小玉》、《红楼二尤》、《红娘》《勘玉钏》、《杜十娘》、《陈三两》等戏都体现出她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我们乐队的伴奏也必须随之形成与其相应的风格使演唱与伴奏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我在音乐、过门、垫头及唱腔伴奏音型处理上,做了较大变动。根据孙毓敏演唱风格,制定出'连绵起伏'、'刚柔相济'、'弱而不虚'、'强而不噪'、'慢而不拖'、'快而不乱'、'圆顺柔美'的京胡伴奏特点。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才能向前发展。因为观众的审美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在变化的。欣赏艺术的水准也不断地在提高。如不发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

京胡,有些人称之为'噪音乐器',其本身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好驯服,那么我们应该下功夫降住它。我认为,京胡演奏应该广泛吸取民乐、西洋乐之长处,力图在音色上求得纯美。演奏音乐性要强,才会产生艺术生命的活力。有人认为拉荀派太软,我觉得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不论哪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所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阳刚与阴柔'各臻其妙。我们伴奏者(无论哪一流派)同样要随着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都需要演奏者坚实的功力。

我为孙毓敏操琴二十一年,我的伴奏手法是:在荀派伴奏基础上,吸收了梅、张、尚派拉法,张派的方法偏重些。自从知道'京剧'这一剧种时,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张派。尤其是京胡大师何顺信先生的演奏,使我痴迷至极。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何顺信先生时,是孙毓敏老师亲自带我拜见的。何老为人谦和、热情、善良、纯朴,给我留下极好的印象。谈到艺术时,何老说:'任何艺术都要有对比,有对比就有艺术性,对比越强烈、艺术性就越高……'这句话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是我一生中艺术探索的座右铭。

二十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是指引我艺术道路上前进的航标。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我来说:敬听名家一席话、胜于苦练十年功。我在荀派伴奏中,吸取各流派伴奏的精华,为己所用。民乐的一些演奏技巧对我也有很大启迪并把它融汇其中,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我力求使自己的琴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的宗旨是:伴奏要突出一个'情'字。一切手段与技巧都是为'情'而服务的。我认为乐队与演员的合作应该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那就是:心灵与神韵的相互交流。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要用自己的心来拉琴!向高水平的琴师看齐,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200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解决了各地京剧爱好者们长期没有荀派伴奏谱之苦恼。今年由余秀荣、范家盛二位好友精心策划与筹备,将荀派传人孙毓敏演出剧目整理为专集出版发行。在伴奏曲谱集的基础上对荀派艺术加以系统完善,以满足专业团体、业余爱好者的需要。这是余秀荣、范家盛为了振兴京剧事业、普及荀派艺术做的一件大好事。《孙毓敏演出剧目集成》是一件非常精细、庞大而繁重的工作,他们在精力、财力上付出很多。在此,我们向余秀荣、范家盛二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此书的出版,凝聚着编剧、导演、音乐唱腔设计、演职员们的心血以及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我以一个普通演奏员的名义,向这些为振兴京剧事业,繁荣中华戏曲而忘我、无私、辛勤工作的贤士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2003年11月周志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