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案 患儿,男,4岁。发热伴咽痛、扁桃体肿大3天,当地中医诊所予以小儿推拿、穴位贴敷、加服蒲地蓝冲剂后未见明显好转。现患儿发热(39.5℃),恶寒,汗出,目赤,咽痛,扁桃体肿大,口渴引饮,食欲较差,右侧颈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四肢、背部有密集红色斑疹,按之褪色,手足硬肿,舌绛红起刺,苔根黄腻,大便不通,精神状态较差,心率129次/分。腹诊见左右少腹急结(左侧较甚)。 患儿发热(39.5℃),目赤,右侧颈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四肢、背部有密集红色斑疹,按之褪色,手足硬肿,舌绛红起刺可断为川崎病;患儿主证当为少阳病血热互结兼风火表证,处方可拟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患儿4岁,剂量当取一两等于3g。 此外,芍药选用赤芍,取“凉血、活血、散结、消肿”之意;患儿无典型阴津耗损之象,故去人参;参考张锡纯经验,选用生山药汁代替粳米。 方药:柴胡9g,黄芩9g,生甘草9g,生半夏9g(碎),生姜12g(切),大枣12g(擘),肉桂9g(碎),茯苓12g,赤芍9g,丹皮9g,桃仁9g,生石膏30g(碎),知母9g,生山药汁1杯。3剂,水煎服。 二诊:患儿热退至37.7℃,目赤消失,扁桃体肿减,右侧颈淋巴结肿明显减轻,皮疹消退大半,手足指端硬肿消退并出现蜕皮,大便已通,较稀,舌质红,黄腻苔已退,心率109次/分。予原方2剂,续服,再予新加汤加味2剂扫尾:肉桂9g(碎),赤白芍各6g,生甘草6g,生姜9g(切),人参须6g,怀山药12g,大枣12g(擘)。2剂,水煎服。 嘱忌口生、冷、水果、油腻、发物。 三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扁桃体肿消,右侧颈淋巴结肿消,精神、食欲可,患儿蜕皮范围继续扩大,仅剩少许红斑。予新加汤加味方去人参3剂,续服。 四诊:患儿已痊愈,嘱愈后清淡饮食,“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小儿银屑病案 患儿,女,12岁。患寻常型银屑病、湿疹持续4年。2016年被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湿疹,在北京各大医院医治,收效甚微,之后外用内服激素类制剂、清热凉血类中药数年,现病情得到明显控制,皮损大部分消失,但遗留有部分残余。舌体较肥大,苔白厚腻,舌正中有裂纹,脉略显紧滑,沉取无力,月经较正常。 诊断:少阳区块夹湿夹郁兼少阳风火表证兼少阳寒格兼太阴里虚寒(偏气分郁热,可能兼有血分)。 处方:茵陈五苓散、柴胡栀子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干姜芩连汤合桂附理中汤加减:柴胡9g,生甘草6g,生半夏9g(碎),大枣12g(擘),生栀子6g(碎),豆豉6g,黄芩3g,黄连1g,干姜9g,薏苡仁24g茵陈蒿6g,生麻黄6g,杏仁6g,泽泻9g,猪苓9g,茯苓12g,生附片9g(碎),苍术9g,肉桂9g(碎)。14剂。 二诊:患儿服药后汗出增多,食欲明显增加,余无明显不适。守方续服14剂。 三诊:服药期间患儿入夜全身发痒,口干明显(不欲饮),月经量减少,晨起痰多,口苦消失,持续数日腹泻(微信告知不必担心,无需处理),头汗已敛。考虑患儿体内阳郁得化,寒格渐开,太阴生、运、化、动功能有恢复与蓄积之势,原方去黄芩、黄连、栀子、豆豉、猪苓、泽泻,20剂。 四诊:服药期间患儿大便一直不成形,1天平均3次,停药即成形,夜间发痒时轻时重,即便停药也会出现,期间因外出旅游停药半月余。余无明显改变。前方续服20剂。 五诊:服药期间患儿身痒难忍,多次出现身体发麻的表现(药物煎煮时间已达要求,当属“瞑眩反应”)服至第16剂时患儿晨起发现额头和胳膊肘附近出现鲜红零星皮损,嘱不必担心,乃痼疾外透少阴、少阳得以宣透外解之佳象。仿桂枝芍药知母汤透解法:肉桂15g(碎),赤芍15g,生甘草10g,生姜30g(切),生附片15g(碎),生麻黄10g,杏仁10g,苍术15g,知母15g,20剂。 六诊:患儿患处皮损几近消失,脱胎换骨,已逐渐接近正常肤色。 遂停药,嘱从今往后少食生、冷、水果与牛奶,以固护健运之脾阳,四季脾旺则不受邪。(张耕铭 李政霖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