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与后世《道德经》的区别

 悠闲龙夫 2021-12-24

后世的《道德经》版本,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五千言》相比,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使老子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

其中仅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更改就达100处之多。


汉高祖刘邦

第一处篡改,它的名字可能是错的。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分为甲乙上下两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传世版《道德经》,这名字一听就是满满的儒家的味道,一上来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品德。

《老子五千言》在这两千年间被大量篡改。

现行的《道德经》版本,就是小孩,也能背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


马王堆汉墓出土

然而根据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五千言》“道经”部分与现在的《道德经》相比,有所不同。马王堆帛书中写的则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因为在西汉的第二位皇帝叫刘恒,按照古人避皇帝讳的传统,也就牺牲了《老子五千言》原文,将“恒”换成了“常”。而就是这一字之差,传达的意义可是千里之谬。

“非恒道也”的“恒”字表达的是,世间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一直在变化。年有四季更替,草有枯荣,人有生死,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常”与“恒”字的区别,就把老子的哲学完全曲解了。

再举例一处篡改,传世版《道德经》写道“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的雕琢,才能做成器具。这里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者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都比较晚。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坚持努力不放弃,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而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写的则是“大器免成”。

这一处的篡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儒家学说所倡导的“积极入世”,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就是让你活到老学到老。就算是七老八十,也要有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宏图大志。

马王堆帛书《老子五千言》的本意是:人才的形成过程不用过多干预,真正能成就大器的人,他顺应自然便能成才。

而今本《道德经》则是强调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很强的人为干预的意味在其中。

如此一来,还是能够看出,道儒两家爱后来经历了一番博弈,从这一处改动中看到后来《道德经》的多处篡改,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服务于儒家学说。


近几百年来,由于传世本《道德经》和《老子五千言》原版内容差别越来越大,加之又受到了儒家学派的竞争打压,很多古今儒派学者给《道德经》的“无为之学”带上了不上进,消极回避问题的歪帽子。

随着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人们才发现,《老子》根本就不是无为之学。

帛书《老子五千言》中,有83个“无”,5个“無”,而传世本《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淹没了老子区别定义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书《老子五千言》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

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五千言》以“无名,万物之始也”做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来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之后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无”这个定义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比如“无为、无知、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

也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含义。在这个定义中,“万物”既包括了“天地”这样大而遥远的事物,也包括从前的,当下的、未来的、有形无形的、有象无象的、无穷大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而“无名,万物之始也”,到了传世本《道德经》,变成了“無名,天地之始”,将定义的主体由“无”变成“無”,再将“万物”改成“天地”。

不仅使“无”应用于“始”的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原著中83个“无”字的消失,也彻底使“无”的概念及其所讨论的内容,令人无从知晓和分辨了。

了解了帛书《老子五千言》中“无”的含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作为,一种是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

这样再去读帛书《老子五千言》里的这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就可以正确理解了。

“无知”指的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或使生命内环境清零复位的知趣 。“无欲”则是指探索未知,或是实践超级低觉醒状态的愿望。“无不治”是指,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问题,消灭在初始状态。

这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一套通过科学的生命修炼实践,而使人脱凡入圣,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方法。

再看传世本《道德经》,它把这句话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無为,则無不治”。历朝历代直到今时,人们对它的解释,几乎都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作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难怪朱熹都批评:“老子所谓無为,便是全不事事,老子的思想是愚民和消极的”。这和其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家,显然是不相匹配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画像

随着马王堆墓穴出土的《老子五千言》,时隔两千年后,终于还《老子》清白于历史和天下了。

《老子五千言》的思想之一是,先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世界,接受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顺应“道”的逻辑,引导自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靠外界条条框框压制自己、矫正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一个人一生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是向《老子》所言的命中注定顺其自然的?还是可以通过人为外在条件的加持成就的?


我命真的由我不由天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