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付费的下一站——行动服务

 进步黑客 2021-12-24

值森林的小伙伴晚上好,高兴分享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我对自己角色定位是「行为设计师」,何为行为设计呢?就是通过营造物理和数字环境,让行为跟愿望匹配,实现个人进步。说人话就是通过自我管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行为设计师这样的一个职业,未来的需求会很大。这个观点是基于现阶段个人成长面临的主要矛盾而得出的推论。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大背景下,个人成长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个人成长的主要矛盾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跟自我管理能力不匹配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

我们想要长期健康,却管不住自己的嘴;

我们想要读完一本专业书,却在短视频上花了大量时间;

我们想要陪伴家人,眼睛却盯着电子设备……

这种冲突与矛盾,是人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这种想要达成的愿望跟实际做的行为的错配现象,行为设计中叫「意图-行动鸿沟」——真实意图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巨大偏差,就是常说的知行分离,知行不一。

知行分离的矛盾自古就有,因此王阳明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口号,只不过今天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以前解决的方式就是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就是知识付费,想要通过改变认知来实现知行合一。

但这个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

1.很多行为是习惯性,无意识的,不需要信息参与。就像刷手机,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

2.有效的信息可能被自身经验过滤。每个人都从自身经历出发看世界,这个经历就像一幅眼镜,会过滤掉不一致的,留下一致的。

3.不够准时。信息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前(或之后)才出现。

知识付费并不能改变大多数人的行为,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下面这张图是刘润在得到app的截图,从左到右,按照时间由近及远排列:

我们看到,每次付费人数基本上是减半的。减半的因素有多种,但用户没有获得实效肯定是一个原因。也就是说,先学习知识,通过知识来指导行动,对大部分人来说效果并不好,因此也就没有再学的动力。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认知和行为科学的结论是:行为改变认知,远比认知改变行为来得更快,更有效。

行为设计就是通过改变物理和数字环境,设计习惯,通过改变行为来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通过行为设计,让我们更有可能去做我们期望的,对我们进步更有利的事呢?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模型——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是说要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他必须有足够的动机,有可以胜任的能力,以及有效的提示,只有当三者同时满足时,行为才会发生。

用公式表示就是B=MAP,其中B是(Behavior)行为,M是(Motivation)动机,A是(Ability)能力,P是(Prompt)提示。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让人给红十字捐款,如果对方动机高,又容易做,这个行为就位于右上角,收到号召捐款的提示时,他就会捐款。

反之,如果对方捐款的动机很低(比如受郭美美的不良影响),这个行为对他来说又很难(比如要到银行排队捐款),行为就位于左下角,收到捐款提示时,他也不会做出捐款行为。

动机和能力的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依赖表现在图中就会构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做行动线。它代表着一条行动门槛线,当一个人获得提示时,处于行动线上方,他就会做这个行为,例子中,他就会捐款给红十字会,如果在得到提示时,处于行动线下方,他就不会做这个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行动线下,想让他做这个行为,我们就需要把他上升到行动线以上,提示才能引发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动机,或者让行为变简单来实现,也可以双管齐下同时增加动机和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