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赏析|他是曾国藩之徒、李鸿章之友,晚清经学巨擘,书法对联高手!

 青木森森 2021-12-24

图片

俞樾(1821—1907)

图片

俞樾是晚清时期一代经学大师,著述宏富,对后世颇有影响。正因其深谙经学,而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似乎被淡化,加之俞樾本人又没有书学方面的论述,故对其书学源渊、书法传承、书体风格等知之甚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俞樾其人

俞樾(1821---1906)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年后被劾罢职,辞官后侨居苏州。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颠沛流离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约十年,直到同治四年(1865)俞樾与李鸿章在金陵相识,才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年之久。

曾国藩作为俞樾的座师,对他非常器重,以为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俞樾“自幼不习小楷”而能“重进士,保和殿覆试获在第一”,就是因为曾国藩的提携。故其一生与曾国藩倾心交纳,以致于“追念微名,所以每饭不敢忘也”。

俞樾“笃天性,尚廉直”,即有“六旬泛宅”的逍遥,又有对儿女的严格教诲和故去的姚夫人的深情眷恋,是一位颇具性情的文人士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复原职,四年后卒于德清临平,年八十六岁。

俞樾一生“专意著述,每竞一岁皆有写定一书刊行于世”,长于诸子和经籍研究,著述宏富。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曲园杂篡》、《右台仙馆笔记》、《春在堂全书》等五百余卷,最终成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俞樾其书

在《清史稿》和《浙江府县志辑》的记载中,论及俞樾的书法时,都是仅仅提到三个字:“工篆隶”。

可见篆隶是俞樾擅长的书体,这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有过类似的记载:“江艮庭先生平生不作楷书,虽草草涉笔,非篆即隶也。一日书片纸付奴子,至药肆购药物,字皆小篆,市人不识;更以隶书往,亦不识。先生愠曰:'隶书本以便徒隶,若辈并徒隶不如邪。’余生平亦有先生之风,寻常书札,率以隶体书之”。

叶鹏飞曾就俞樾给友人的一封书信的书法风格,评道:“俞樾此札,字体相杂,行书中多含隶、篆笔意……虽有些拼盘之嫌,但能一气呵成,天真烂漫,写出俞樾本人的好古之风”。且不说俞樾的书法是不是篆隶混杂,是否有拼盘之嫌,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俞樾的崇古尚朴之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晚清时期,正是篆隶书体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并最终成熟的时期,相当多的书家对篆隶书体的探索的目的性更加纯粹,更倾心于点画用笔、结字姿态、章法形式和墨色气韵等诸方面技法因素,并对其书法艺术内在精神进行了充分挖掘,因此显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由此可见,俞樾“工篆隶”的书法风貌,是时代大风气使然。

然而,俞樾由于受经学和考据学的影响,反对时尚书风,且针砭时弊,主张正本探源,以古人为法,崇古尚朴。书法面貌与时代书风有一定距离,形成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淡化技法动作,线条简练,体势古朴,洋溢着文人气息。这在今天书法研究中的取法问题上,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