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吴昌硕的老师,一生痴迷隶书,书法大巧若拙独树一帜

 hy01 2022-10-14 发布于江苏

在碑学中兴的有清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书法以古朴端厚的篆隶气象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俞樾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曲园是俞樾自家居住之处,取《老子》中“曲则全”之意为名。

俞樾书法

俞樾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彼时正值晚清内外交困的时期,而作为那个时代的经历者,特别是像俞樾这样一位颇具性情的文人士子,难免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同治四年(1865年),俞樾与李鸿章相识于金陵,并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1867年)又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不出江浙,于此讲学达30余年。

俞樾书法

俞樾的一生长于诸子和经籍研究,著述宏富,成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桃李芬芳,门下弟子有章太炎、吴昌硕等。

对于俞樾的书法,在《清史稿》和《浙江府县志辑》的记载中,都仅仅提到三个字——“工篆隶”。在有清一代的书家中,俞樾与阮元的书风颇有几分相似,因而清人王潜刚《清人书评》中说:“曲园老人之书颇似阮元。”

俞樾书法

由于受另一位经学家江艮庭的影响,俞樾成了典型的书隶癖,因此,不论条幅、对联等书法作品,还是与他人的往来信札及书稿等,俞樾都以隶体居多。

此件隶书对联联文为“俗吏犹能亲笔墨,此才惜未到蓬瀛”。钤印“臣俞樾印”“旧史氏”“先皇天语写作俱佳”。

俞樾书法

该联创作于俞樾中年,是其代表作之一,字形工稳清健、用笔厚重朴茂、章法井然有序,不着意修饰,颇有《张迁碑》和《三老讳字忌日记》神韵。

但该联与其其他隶书作品,特别是其晚年作品略有不同,即起笔有圆有方,方圆结合,内敛又有变化;笔画撇捺开张,颇有韵致,谨严中透出灵气,十分耐人寻味。

俞樾书法

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俞樾的隶书深得古人三昧,写得朴茂静穆、敦厚端庄,散发着汉隶气息,更可贵之处在于其不为古法所囿而能独具匠心,于简净中兼有清逸的气韵,悄无声息地传达出自己的质朴与率真。

俞樾的隶书,整体上崇古尚朴,用笔平实稳健,起止处多呈方形,转折处则为直角;结体变汉隶的方而扁为方而长,从而显得醇厚无华、正直古茂,给人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感,体现出方劲拙朴的独特风格和融古汇今的深厚意蕴,一扫当时书坛纤丽、浮滑的陋习。

俞樾书法

因此,俞樾的隶书创作也有意无意为不少后世书家,特别是当代隶书家所取法和借鉴。

俞樾一生致力于著述,是一位颇具性情的文人士子。尽管其一生勤勉清苦,但他倒是能自得其乐。他的自挽名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既是其一生真实的写照,亦是其豁达、真诚性格的注脚。

俞樾书法

作为一代大儒,俞樾的隶书是其渊深学识和豁达性格的自然外化,因此在晚清隶书家中,颇具儒者风度和真率气格。

但正因为俞樾在国学上的巨大成就,所以他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也往往被人们忽略,因而后世书家学者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俞樾书法的地位和影响。

俞樾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