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里歇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系列

1913:里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进食鱼虾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现象,有的人在接触动物皮毛、花粉后会发生哮喘、全身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现象的发生是由于过敏反应所致,而一百多年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过敏反应”概念的,是法国生理学家夏尔·罗贝尔·里歇(Charles Robert Richet,1850-1935)。

法国(1987):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里歇,里歇头像

      里歇出生于巴黎,父亲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巴黎大学外科学教授,还开着私人诊所,在当地小有名气。受父亲的影响,里歇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17岁时就在父亲的诊所里帮忙了,时间一长他对医学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不久,他到巴黎大学医学院插班就读,成为了一名医学生。他学习认真,善于思考,对实验特别感兴趣,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于1877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成为一名生理学教授,1898年成为法国医学学会成员,1914年成为法国科学院成员。他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研究领域非常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菌学、免疫学、实验病理学、医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他的身上充满了文学细胞,还是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

      里歇早年研究消化过程中的反射作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温血动物如何保持恒定体温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1887年,他就有了制造免疫血清的想法。1888年,他用实验证明给动物注射细菌(抗原)后,其体内可以产生对应的解毒物质(抗体),能防止机体以后再受感染。不久,他发现将一只免疫动物的血清注入另一只动物的体内,也可以使它也产生免疫性,从而证实了被动免疫现象。1890年,他把对动物注射免疫血清产生免疫力的试验运用到结核病人的身上,第一次将抗血清注入人体,开创了现代血清疗法的先河。

     里歇是个十分努力的人,善于在生活与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深究,设法弄清其原因。正是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使他又有了一项重大成,即发现过敏反应,这与当时人们所知的免疫现象呈现相反表现。

     在十九世纪免疫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观察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在使用免疫接种或者血清疗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常常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有的不良反应还非常严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贝林、科赫等人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而研究最深入、成果最卓著的就是里歇。

     1890年,里歇在给狗注射黄鳝血清后,发现有不良反应现象,并且当狗第二次或第三次接触黄鳝血清时,不良反应要比第一次更加剧烈。这一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里歇开始了进一步的实验。

     首先,里歇给同一种类动物注射少量毒素。接着,在2-3周后,他再次给这些动物注射同等剂量的同一种毒素,动物立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一些动物在几分钟内死亡,一些动物则在不良反应后活了下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里歇给未曾实验过的动物注射上述实验双倍剂量的毒素时,动物却没有发生不良反应。里歇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些不良反应并非毒素(抗原)的叠加累积所致,而是机体对毒素存在高敏感性,产生的抗体非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会攻击机体本身。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过敏反应”,来源于希腊词语的“过分保护”。

丹麦(1997):过敏反应引发哮喘。票图上,人体由于吸入了花粉(过敏源)而引发体内变态反应,产生气道痉挛而导致过敏性哮喘,患者气喘、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因缺氧而导致呼吸衰竭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里歇发现不同致敏物质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是相似的。1907年,他将过敏动物的血清注射于正常动物,后者也发生了过敏反应,说明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是一种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之后,他又发现实验性过敏反应与临床上一些重要的疾病如花粉热和哮喘等过敏症具有密切的关系,有着相同的机制。里歇的一系列研究证明,过敏反应乃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变态反应,这个发现使不少疑难病症有了合理的解释。

     里歇的发现说明免疫系统除了能够保护机体外,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当时的医学界被这一发现轰动了,从此医生被郑重告知,在实施血清疗法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发生过敏性血清病,某些病人在应用血清前一定要做过敏试验来测定敏感度。由此可见,里歇的发现对临床医学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几内亚比绍(2009):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里歇,主图为里歇头 像,背景为医务人员手中的血清制剂

     1913年,因为“在过敏反应方面所做的工作”,里歇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后,对于自己的工作他这样评价道:“我的研究证实,过敏反应是侵入血液中的异源物质遭到抵抗的结果,这种防御机制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简介: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